第291章:皇权不下乡 (第2/3页)
,官府收了,那就要上交一部分。
以前,那自然是没有的,就好比是印花税,也就是官府作为第三方的担保,让合同生效。
这其实也是一种地方上的担保费。
不过嘛,萧奕知道这个时候的地方上官员,还有朝中百官其实还没有这样的意识。
而印花税,在前世的历史上是出现过,并且后来一直沿用。
就说明这个税法是符合普通大众百姓们的利益的。
萧奕继续道:“干什么事,都得有对应的组织去做?”
“这叫做组织准备。”
“既然你们有人觉得,这将会增加官员们的负担,那你们说,收税这件事,需不需要准备一个专门的组织去做?”
“广纳贤才,专门成立一个负责赋税的部门,就叫做大乾税务部,在十三道成立税务局,再在各州成立税务司。”
“有了专门负责税务的官署,有了站门负责税务的官吏,就能更好地监督商贾们的商税、农民的农税、士绅们的分家、新增户籍税,还有印花税、”
大乾现在是户部统筹收税,十三布政使司,由承宣布政使主管赋税。
直接管理赋税的,布政使司下有税课司,府一级有也有税课司、税库司、河泊所只是到了乡一级,就需要里甲来督征粮赋了。
所以到了最后,收税还是要依靠里甲,需要乡上的官差,完成收税,再交给税课司、税库司、河泊所,他们再往上,运送给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再往上,运送到户部,登记造册之后,再送到国库。
这算是现有的一套流程。
若是把税务这个差事儿分出去,户部就少了一个收税的事儿,也少了掌管国库的事儿,更少了权柄。
而把户部的一部分权柄分出去,另外单独成立一个税务部,那就代表着,是不是要多一位税务尚书呢?
一时间,朝中的大臣们那是心思各异,顿时就开始权衡利弊起来。
单独成立一个税务部,六部尚书变成了七部尚书,多出来一个官署,也就多出来一个官职。
但是若想要同意这件事情,也就代表着,要同意户口累进税、分家公证税,让士大夫也开始纳税。
太子殿下是惯会用阳谋的,这一次,又是一个阳谋。
直接就把利弊摆在了百官们的面前,让他们不得不选择,相信选择成立单独的税务官署的官员,还是多一些的。
然而,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却是狄晏。
“殿下,万万不可再建立一个税务部,如今大乾冗官问题还没能完全解决,若是再成立一个税务部门,便是又要多出几百官吏,又是一笔俸禄,又要增加更多官职,还请三思!”
其实,狄晏没有把这笔账算明白。
这岂止是多出来几百位官吏,若是真的要成立一个单独的税务部门,肯定要直接下放到县城。
而现在的大乾,在拥有了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东都护府之后,最起码,有着几千个县城了。
这是已经登记在册的县城。
一个县城不说多的,便是设立五个官职,形成一个税务官署,那也要有五千多官吏。
一下子哪里能够多出这么多的官吏?
关键是,五千多官吏,那就又要多出多少的俸禄?
等到以后,税务部和户部两个官署的职责重合,又或者是互相推诿,又该如何?
换句话说,如果萧奕下定决心皇权下乡。
他就必须要养活跟现在官僚体系人数几乎一样的一套新班子。
这套新班子就算薪资低廉,当官吏人数达到了五千多人的时候,总的俸禄额度依旧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
为了更好地收税,反而造成了新的冗官和超额的支出,多收上来的税,能不能弥补这部分支出呢?如果是赔本买卖怎么办?
算算账,值得吗?
萧奕自己其实就算过一笔账,自然是行不通的。
如今的大乾其实还存在着冗官问题,也就是不少的官职是一个闲职,却还拿着俸禄。
也有一些官职,是干事儿的,却也事情太多,都忙不过来了。
所以,在肃正朝野的时候,萧奕就在专门解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