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10章 造反都不用死?!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610章 造反都不用死?! (第1/3页)

    说到底,找个权贵、高官依附,不过是商人阶级无可奈何之下,在整个社会系统性的歧视、排斥下,所能想到的唯一的办法。

    只有这样,才能让商人群体,有一丝‘在专权制度下保障自身权益’的可能。

    却也仅仅是可能。

    问题的根儿,还是在商人群体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商人群体的系统性歧视。

    话说的糙一点,其实就是:你是一条狗,就别怪其他人不拿你当人。

    你主人再怎么牛逼,你也终究是条狺狺狂吠的狗。

    主子高兴了,给你扔一块骨头,你是吃高兴了,别人却更鄙视你;

    主子不高兴了,一脚踹你脑袋上,更或直接起锅烧油,你照样得受着。

    有没有主子,你都是条狗。

    没主子是野狗,有主子是看门狗——都是狗。

    任你狗仗人势到极点,更或是模仿人类模仿的再像,你也改变不了你是一条狗的现实。

    而输粟捐爵,无疑便是给了商人阶级,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老说商人阶级,在封建时代如何如何被鄙视,如何如何被系统性排斥;

    却鲜有人知,封建时代,是如何歧视、鄙视,区别对待商人的。

    至少在当今汉室,群众识别并准确歧视商人,是没有任何难度的。

    首先,按照开国皇帝:太祖高皇帝所制定的法律条令,商人群体,是不能和其他群体居住在同一片区域的。

    而是要设立专门的‘商人居住区’,将商人集体隔离起来。

    虽然不会圈禁,允许商人自由出入自己家所在的‘商人小区’,却也给了群众最简单、最直接的鉴别方式。

    ——没资格和大家伙住一块儿,只能住在‘商人小区’的,就是卑贱的商贾!

    再有,便是除了居住地,被官府强制规划隔离,商人们的‘工作场所’,也被严格的设置区域限制。

    市这个字,想必后世人不觉得陌生。

    在后世,某某市场,说的其实是专门卖某类商品的集市,如农贸市场、家具市场之类。

    除了这些专门的市场,普通老百姓想卖点东西,也有许多其他的方式。

    比如在路边摆个摊;

    在巷子口支个板;

    亦或是如武大郎那般,挑根扁担,沿街叫卖,也都是百无禁忌的。

    但在封建时代,市,却是商人唯一可以做零售生意的地方。

    任何门类、品类的商品零售,都必须在官府专门制定的‘市’进行,否则就是犯法!

    哪怕是寻常百姓,想要卖个鸡蛋、卖两片菜叶,也得老老实实去‘市’做登记,然后得到一个临时摊位。

    甚至就连商人和商人之间的货物流通,也必须在‘市’进行,否则就是一方货物来源不明,一方资金来源不明。

    这罪名被当官儿的逮住,那可就要遭老罪了。

    轻则散尽家财,流落街头,重则家破人亡,断子绝孙!

    这就让群众,又多了一个可以鉴别商人,从而精准实施鄙视的渠道。

    ——在‘市’有固定摊位,甚至是商铺的,便是卑贱的商人。

    在遥远的太祖高皇帝年间,其实还有更多的方式,来鉴别某人到底是商人还是权贵。

    比如:贾人不得衣丝乘车,说的就是商人不允许穿丝、绸等精细布料制作的衣物,且不允许乘坐任何形式的畜力车;

    所以,在那个时代,看到和农民一样身穿粗麻衣,身后却有仆从跟随,却又去哪儿都只能腿着去的,便能直接辨别其商人身份。

    但这么多年过去,太祖高皇帝针对商人阶级,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层面的歧视,也早已经在岁月的侵蚀下,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一方面,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家逐渐从汉室初,哪个才刚从战争年代得以统一的‘严肃’时代,逐步来到文景之后,这个社会风气相对宽松的时代。

    另外一方面,是太宗孝文皇帝为了休养生息,为了达成‘藏富于民’的政治目的,废除了关津制度,降低了人口流动的难度,刻意纵容了商人。

    再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