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53章 宛城豪强  我父刘玄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653章 宛城豪强 (第1/3页)

    五月底时,曹操抵达宛城,将大军分别驻扎在宛城附近的雉城、博望、西鄂等县之中。

    这些县邑大多残破,但依旧有不少民房可供驻军,而且还有残留的城墙可供遮蔽风雨,城中又有井水,是上好的驻军地点。

    此时,曹操正在接见几个宛城当地的豪强。

    如今的宛城,经过刘表以及当地士族豪强的苦心经营,已经恢复了几分元气,如今已有近五万户,口九万余,而实际上人口早已经突破了十万,甚至已经超过了十二、三万。

    南阳在东汉乃是帝乡,名门大族,豪强士绅不计其数,在东汉时期排名第一阶梯的士族豪强就不下十余家,更别说还有其他地方家族了。

    这些家族虽然在董卓之乱以及后面的兵火中损失惨重,但作为掌握了大量人口和生产资料的既得利益者,一旦有了机会,恢复起来的速度也是相当快的。而且越是在这种时候,他们侵吞起国家的利益来就越狠,包庇豢养起隐户来也就更加肆无忌惮。

    如今宛城城中,势力最大的几个家族,分别是新野邓氏、来氏;宛城阴氏、众安宗氏、西鄂应氏等等。

    眼下这些士族豪强中,第一阶梯的无疑是几个成功门阀化了的家族,以邓氏、宗氏等为首。

    这几个家族都趁着兵火收拢流民,豢养隐户,然后以家族子弟为骨干,编练出了为数上千的私人部曲,然后用自家掌控的锻造工坊来打造武器甲胄来武装自家部曲。

    这些地方部曲为数众多,实力层次不齐,但南阳这边的部曲因为人才、经济、物资等原因,水平明显要更出类拔萃一些。

    其中,新野邓氏就以弩兵见长。

    邓氏作为南阳第一大族,东汉初年邓禹“云台首功”,家族封侯者二十九人,冠绝当世。

    如今家族声势虽然江河日下,更是因邓太后的缘故,为后来历朝天子所打压,但在南阳这块地界上,依旧底蕴深厚。

    邓氏一族掌控新野,同时还在宛城占据了大量的份额,可见其家族在南阳的强势。

    邓氏家族在刘表崛起之后,对刘表屈膝归顺,其族中名士邓义更是出任荆州治中从事。

    其次便是宗氏,这个家族与邓氏截然不同,并非云台十八将出身。

    虽然宗氏与邓氏、贾氏一样,从西汉时代起就是南阳本地的有力豪强,也在西汉末年追随刘秀重振汉室。

    只是宗氏家族的宗佻并未能因功封侯,故而家族后来其实是走上了与军功贵戚截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提前士族化。

    宗氏家族中的著名名士宗资,就曾经出任汝南太守,任用汝南当地的名士范谤为功曹,几乎将太守权柄尽数委给对方,并因此而名满天下,为汉桓帝所提拔,入京担任虎贲中郎将,执掌禁军。

    可见,宗氏的士族化反而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家族兴旺的钥匙,而在东汉末年时,宗氏又成功的转化成了地方豪强,无疑再一次完成了家族的成功转型。

    别看历史上宗好似默默无名,其实这个家族十分的精明,在几次关键性的抉择中都成功站队成功,获得了大量的利益。而且这个家族与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关系相当的深厚,一度成为了曹刘之间重要的砝码。

    在原来的时空中,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时,刘备在汝南被曹仁击败,不得已退入南阳,投奔刘表后,被安置在了新野。而在次年,曹操就迫不及待的兴兵来攻,以夏侯惇为主将,于禁、李典为副将。

    在这一战中,宗氏果断站在了刘表、刘备的一边,出兵千余,一战功成,大破夏侯惇,为自身赢得了重要的政治砝码。

    后来的蜀国名臣宗预,便是出自这一家族,只是选择了跟随刘备南下。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举南下,刘表病死,荆州不战而降,宗氏因此而转侍曹氏。

    可宗氏在曹操赤壁战败之后,一直都在与刘备以及后来的关羽暗中联系。

    最后,在侯音、卫开等人举兵叛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