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五集  禅观与净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五集 (第1/3页)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七面,我们看丙四的明行阴境。

    我们这一大科讲到破除五阴的魔境。一个佛弟子,当我们下定决心要解决轮回的问题,要解决生死的问题,你第一个要面对就是你当下的五阴身心世界。因为你所有的造作,拜佛是谁?当然靠五阴在拜佛,念佛是谁?也是靠你的色受想行识在念佛,所以你生命当中所有的工具就是五阴,离开五阴就没有了。

    但不幸的是这个五阴是怎么来的呢?在《楞严经》上说,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就是我们没有学佛之前就有五阴了。因为我们前生一种坚固的妄想,创造了业力,而这个业力把今生的五阴给变现出来。

    当然,谈到妄想,就有好妄想,也有不好的妄想。可能你前生妄想的主流,是布施的妄想,所以你今生变出一种富贵美好的色受想行识;当然你也可能起悭贪的妄想,那你今生就是一种贫穷卑贱的色受想行识,所以妄想有好有坏。但是妄想有一个共同点,为什么叫妄想?就是攀缘心,有所得心。所以我们在因地创造今生五阴的时候,它是一种有漏的私心。你前生布施的时候,可不是为了无上菩提而布施。你还记得吗?你前生布施的时候,是希望能够因为布施创造来生的快乐,你带有私心。这个善法带有有漏,所以今生的果报,得这个五阴的时候,对不起,因地有漏果报变成有漏。所以我们今生,除了你是圣人,凡夫的五阴都是有漏,也就是说这是不能用的。

    那现在问题来了,我们修行要靠现在的五阴,而这个五阴是有漏,所以《楞严经》说,根本成妄。就是说如果你不改造五阴直接念佛,会有什么后果?因为你这个五阴创造的过程是有漏的因地,就好像蒸砂不能成饭,你拿砂去煮,煮了半天叫做热砂,它不会变成饭,因为砂非饭本,因地不对。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有漏的因地,可以创造无漏的功德,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我们在走上菩提道的时候,开始怎么样?破除现前有漏的五阴,把它转成无漏的五阴。所以一开始是修空观的智慧,来消灭前生留下的一种有漏的五阴。

    现在就有个问题了,五阴是我们前生形成的一种坚固的妄想变现出来,某种程度带有我们很深的、亲身经历的人生经验,有我们熟悉的想像,有我们熟悉的回忆,有我们熟悉的感受,全部都蕴藏在五阴里面。我们所有过去美好的回忆,痛苦的回忆,都在现在的五阴当中。所以消灭它就不是那么容易,它会反弹,它会现出五阴魔境来干扰你。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前知道这个问题。

    什么叫五阴?一句话就讲完了,你所有的过去就是五阴。你这件衣服穿得这样久,突然间要把它脱掉,所以它的魔境会出现,就是因为跟你太熟悉了。但是,成败就在一念间,当五阴魔境出现的时候,表示你即将改变。如果你走过去,那你从此以后海阔天空,真正的挥别过去。恭喜你,你走出了过去,你就是一个新的脱胎换骨。你面对五阴魔境的时候走不过去,打回原点,甚至于更糟糕。所以往往在成败的一念之间,这是要事先知道的。

    当然你今天如果是不了生死,今生只想追求安乐道,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在有漏五阴里面积集一点善业,你根本不会碰触五阴,那你什么事情都不会有。你今生只想去做一点慈善事业,也不去动摇你过去生的根本,你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但是你就继续轮回了。所以你一旦是要改变你生死的轨道,从有漏的轨道转成无漏的轨道,那你迟早要面对你五阴的问题,就你迟早要面对你的过去,迟跟早而已了。

    丙四、明行阴境(分二:丁一、总标阴相;丁二、别示魔境。)

    好,我们前面讲到色、受、想,现在看四、行阴。丙四的明行阴境。这个行阴,相对于色、受、想,它的行相比较微细,它是一种刹那刹那的生灭相。不像前面的色身,就是一个很粗重的肉体。感受,也是一个很粗重的一种情绪;想象,也是心中很多很多的取相分别,色受想都是一种很粗显的相貌,相对来说行阴非常微细。

    我们看丁一的总标行阴的相状,行阴相状里面先看第一段、正示行阴的区宇,看经文。

    丁一、总标阴相(分二:戊一、正示行阴区宇;戊二、悬示行阴尽相。)

    戊一、正示行阴区宇

    生灭根元 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当我们把色、受、想三种粗重有漏的五阴调伏以后,接下来行阴就现前,什么叫行阴呢?“生灭根元 从此披露”。我们凡夫要轮回,一定要有一种生灭的力量。就是生起又灭掉,生起又灭掉,它不是一条线的,一条线就真如本性了,就是不生灭了,轮回它一定是要有变化才会轮回。所以变化当中,它就是一种生跟灭的结合,这种生相跟灭相两个结合起来,它同时就出现了。这个时候你就会看到十方众生种种的“毕殚其类”。你看到了轮回的真实相,就是为什么会轮回?简单讲,因为我们心不断的变化,所以会轮回。

    我们的心不管起善念,不管起恶念,它有时候生起,有时候消失,有时候生起,有时候消失,它不像佛陀,佛陀的心一旦生起菩提心,他的菩提心是永恒的,它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凡夫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所以这就是一个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的心变化、动荡。

    这个时候,“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虽然他看不到生命的差别因缘,但是已经看到生命的共同点,就是一种生跟灭两种相状的结合。讲一个譬喻,就好像一匹强壮的野马,它无止尽的奔腾在广大的草原当中,这个就是行阴。这个马就不断的跑,不断的跑,整个六根的果报的根本,这个就是行阴区宇。

    行阴是这样子,一般会在行阴产生执着的就是外道。因为外道他喜欢禅定,这大家都知道。他不是要追求涅槃是追求禅定。外道修禅定的时候,当然第一个、他非常讨厌色身。一块肉在这里让我很难寂静,这个色身是很粗重,它障碍禅定,所以他就诃责色身,这个色阴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他就把色阴给灭了。色阴灭以后感受就出来,他看到自己的感受情绪变来变去,他也很讨厌感受,结果他也把感受给灭了。感受灭了以后变成想像,东想西想也障碍禅定。所以他整个修学,他是用禅定把色、受、想都灭了,因为这三个是严重障碍他内心的寂静。

    到了行阴的时候,他要中招了。

    因为行阴不障碍禅定。它的形相非常微细,比禅定还微细。所以外道当他克服了色受想以后,因为他没有修佛教的空性智慧,他只是用禅定压住,如石压草的压住色、受、想;到行阴的时候,它是一个非常微细的我爱执,所以他这个时候就会陷在行阴。你看《楞严经》里面的行阴的魔境,全部是外道中招的。凡夫你一旦走过色、受、想,行阴就不容易中招了,可能在识阴,凡夫的五阴魔境会陷进去的。“色、受、想、识”这四个;行阴陷进去的绝大部分都是外道,你看它十种都是外道。好,我们看行阴的穷尽相状,看经文。

    戊二、悬示行阴尽相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消灭行阴只有一个方法,修我空观,没有其他方法。行阴天不怕地不怕,它不像色受想,你用禅定可以灭它。行阴它比禅定还微细,你灭不了它。所以入了行阴的时候,一定修我空观法空观才能够破坏行阴。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这种微细的刹那刹那生灭的相状,你能够性入元澄,透过我空法空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时候就把生灭的行阴,回归到一念的寂静的心中。在一念的心中消除无始的波浪,生灭的波浪,把这个波浪化为平静的海水,这个时候行阴穷尽。

    这个行阴是非常麻烦的一个东西,它形相微细很少人会觉知。但是它又对我们的整个生死轮回,产生关键性的一个主宰,它就是一种主宰性。唯识学给行阴讲一句话说,行阴坏就坏在它是一个内外的桥梁。这行阴不灭,向外干扰第六意识的想像,让想像变成有漏。你布施,持戒本来是一个美好的事情,但是因为你这个行阴的我执,变成所有的布施通通是一种带有私心的有漏行为。向外干扰第六意识的想像力,向内干扰第八识。它把第八识有漏的业种唤醒变成业力。你本来念佛念得好好的,你那个业力都快要沉淀了,可以带业往生了,你晚年的时候强作主宰,什么事都想管,结果你又把业力给激发起来。

    所以这个我执是很不好的东西,不管净土宗的带业往生,不管圣道门的了生死,这个行阴,这个我爱执是一定要面对的。但是它的问题,它非常微细。好,我们看它所产生的魔境,看经文。

    丁二、别示魔境

    ◎计五现涅槃

    标由示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