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春闱,考功员外郎 (第1/3页)
尚书省内,公廨内的空气带着几分沉凝。
萧瑀、杜如晦、房玄龄、宇文士及四人围坐案前,案上一壶热茶正袅袅冒着轻烟,水汽氤氲间,映得四人神色各有思量。
杜如晦率先屏退左右,待屋内只剩四人,才执起茶盏,依次为三人斟上温热的茶汤。
茶水入盏的轻响刚落,宇文士及便忍不住蹙眉开口,打破了短暂的安静:“陛下新设上都护,说是为安抚草原势力、统摄突厥各部落,这理由倒也算合情合理,可为何偏偏让秦叔宝任职?”
话音落下,萧瑀和房玄龄皆微微颔首。
这话正是他们心中所疑。
虽说秦琼早有左武卫大将军的职衔在身,可朝堂上下谁不知晓,他那身子骨早已撑不起实职,往日里连朝会都时常缺席,左武卫大将军一职本就形同虚设。
可上都护不同,据陛下旨意,这职位要直接划分兵部对边境的调兵权。
即便仍隶属于尚书省,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上都护竟能越过尚书省,直接调拨府兵前往边境。
这分明是硬生生从尚书省手里分走了一块实权,让谁来当都该慎重,怎么偏偏选了秦琼?
宇文士及发问后,公廨内又静了下来。杜如晦端着茶盏,指尖摩挲着盏沿,只垂眸小口啜茶,半句也不接话。
倒是一旁的萧瑀看了看三人神色,忽然轻笑一声,缓缓开口:“前几日,程知节不是特意带着秦叔宝,去了高阳县府那位孙道长那里么?”
这话看似轻飘飘一句,却像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面,在场三人瞬间都明白了过来。
之前秦琼的身体状况众人皆知,左武卫大将军一职本就摇摇欲坠,不少人都在暗中揣测,这位置迟早要换人。
可如今陛下突然将上都护这等要职交给他,哪里是真看重秦琼此刻的能力?
分明是秦琼的身体经孙道长诊治后有了转机,而陛下借着这个由头,一方面是向所有人宣告:秦琼的身体能撑住实职,左武卫大将军的位置依旧是他的,断了旁人的念想。
另一方面,怕是也借着新设官职的由头,不动声色地分了尚书省的权,稳固自己对兵权的掌控。
“既设了上都护,难不成陛下是决定要对突厥用兵了?”
想通了秦琼任职的缘由,房玄龄又将目光落回“上都护”本身,眉头拧得更紧。
突厥始终是大唐边境的隐患,这些年陛下虽未明说,可朝中重臣都知道,陛下对突厥早有征讨之心。
如今设下专管边境安抚与调兵的职位,难免不让人往“用兵”上联想。
这时,一直沉默的杜如晦终于抬了眸,目光扫过三人,声音沉稳:“陛下何时不想向突厥用兵?”
一句话让三人都静了下来,只听他继续说道。
“只是时机未到罢了。去岁无论是国库还是内帑,都有不少盈余……”
说到这里,杜如晦自嘲地勾了勾唇角,语气里带着几分复杂。
这些钱粮,多是抄家所得。
尤其是五姓七望,贡献良多,单说郑氏、卢氏在长安的资产,便喂饱了国库。
崔氏、王氏如今又献上不少耕地与隐户,府库充实了。
这还不算之前温禾从倭国哪里要来的数十万斤白银。
有这些在,大唐便有底气。
所以杜如晦知道,陛下心里怕是也有些急了。
急着清算旧账,急着平定边境,可即便是这样,杜如晦还是摇了摇头。
“但真要对突厥用兵,还没到时候,陛下设上都护,核心是为安稳边界、收拢部落,而非即刻出兵。”
他话锋一转,将话题从边境拉回朝堂。
“与其纠结突厥之事,不如想想即将到来的春闱,如今春闱日期将近,陛下却迟迟未指定考功员外郎一职,这职位掌管科考事宜,人选未定,才是眼下更该琢磨的事。”
“你来做这考功员外郎,可愿意?”
立政殿内,李世民捏着份泛黄的札子,抬眼看向站在下方的温禾,语气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试探。
温禾正盯着殿角那只啄食香炉灰的麻雀发呆,听见问话猛地回神,差点左脚绊右脚,连忙稳住身形躬身。
“啊?考功员外郎?什么是考功员外郎啊?陛下微臣的职务已经很多了,你就别再给我了,要不然真的会影响发育的。”
他这话一出,李世民刚含进嘴里的茶“噗”地喷在札子上,连忙用锦帕擦了擦嘴角,指节都带着笑意:“你这脑子,整天净想些有的没的。”
“考功考功,考的是士子功绩、定的是科考名次,自然是管科举考试的,春闱要到了,各地士子都要进京应试,朕要选个人主持考题拟定、阅卷评定,还要防着那些世家子弟走门路、递条子,你说这职位朕除了找你,还有谁?”
温禾心里“咯噔”一下,瞬间瞪圆了眼睛。
好家伙,这是要让他当“科举主考官”啊!
他连忙摆手,脑袋摇得像拨浪鼓。
“陛下!使不得使不得!微臣才十一岁啊!您让个半大孩子管科考,那些头发都白了的老儒能乐意?”
“天下士子不得戳微臣脊梁骨,说您任人唯亲?再说了,万一出点差错,耽误的是无数人的前程,微臣可担不起这责任!”
“还有啊,朝廷上能人那么多,你随便找一个就是了,反正都是那些人走个过场。”
温禾撇了撇嘴。
就以现在大唐的文盲普及率,那些庶民和寒门别说当官了,当个小吏都够呛。
李世民不禁大怒,指着温禾骂道:“你这竖子,在胡言乱语,朕就送你十棍!”
他这么一吼,温禾顿时老实下来了。
“行不行,不是看岁数,是看能耐。”
李世民放下札子,身子往前倾了倾,手肘撑在案几上,语气带着几分促狭。
“你忘了去年开三味书屋,让寒门子弟免费读书,后来提议士子游学,让他们遍历各州增长见识,国子监的祭酒都夸你想法独到。”
“不少儒生觉得你此举乃是为天下计。”
“还有那本《三国演义》,长安城里哪个士子没读过?如今说是长安纸贵也不为过。”
“你做的这些事,天下人怎会只看你的岁数?”
温禾被说得哑口无言,可心里还是犯怵,梗着脖子硬撑:“可……可微臣还是不想干!科考是国之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微臣年纪小,镇不住场子啊!要是那些世家子弟故意捣乱,微臣连怎么应对都不知道!”
李世民脸上的笑意淡了些,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了敲,语气沉了沉:“温禾,你这是要抗旨?”
“你休要在这和朕说这些,你难不成还怕那些人?若是如此,郑氏、卢氏现在何在?!”
李世民知道温禾就是找借口罢了。
他若是怕了五姓七望的人,就不会让百骑暗中截杀卢子业他们了。
温禾心里一紧,可转念一想,大不了就撂挑子,反正他年纪小。
大不了“乞骸骨”,反正回家也不丢人。
想到着,他便梗着脖子道:“微臣不敢抗旨,可这差事微臣实在做不了,若是陛下非要让微臣做,微臣……微臣就只能乞骸骨,回葛家庄种地去了!”
“你!”
李世民指着他,气得手指都在抖,可看着温禾那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又忍不住想笑。
这竖子,总能把他气笑。
最终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对着殿外喊:“来人,传马周进殿!”
温禾一听“马周”二字,眼睛瞬间亮了,凑上前两步,声音都轻了些:“陛下!您……您这是要让马周做考功员外郎?”
李世民斜了他一眼,轻哼了一声,说道:“你不肯做,朕只能找马周了,他出身寒门,心思正,去年你举荐他时,朕就觉得这人才堪大用,可偏偏就是太正了,又没什么靠山,在朝堂上没多少人肯帮他。”
温禾心里顿时替马周捏了把汗。
马周是个实诚人,要是真管了科考,那些世家子弟肯定会找他走门路。他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波逐流,坏了自己的名声。
要么硬气拒绝,可那样一来,宾王哪扛得住世家的压力?
怕是用不了多久就得被挤走,甚至还会被穿小鞋。
到时候李世民会不会护着他,还是未知数呢。
他记得李世民,李世民从没有让马周正面对抗那些人啊。
难不成又是因为自己这只蝴蝶?
正想着,就见李世民故意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惋惜:“朕也不想让马周去,可实在没人可用啊!满朝文武,要么是世家出身,要么朕信不过,也就马周还能称得上正直,不过朕会让魏征在一旁监督,他性子刚,多少能帮衬些。”
温禾听得直皱眉。
魏征是刚正,可他管的是谏言,科考里的弯弯绕,比如怎么防小抄、怎么避嫌,他未必懂。
光靠他监督,远远不够!
万一出点问题,那魏征和马周不都得被罢官?
李世民见他眉头拧成了疙瘩,眼底闪过一丝算计。
他沉吟了片刻,试探着问:“要不……朕给你加个吏部主事的官职?不用你牵头,就帮着马周打打下手,出出主意。”
“你脑子活,肯定能想到些不一样的法子,怎么样?”
温禾心里“咯噔”一下,瞬间反应过来。
好你个李二!
这是早就算计好了,在这等着他呢!
先是用马周的难处勾起他的恻隐之心,再抛出个“副手”的职位,想引诱他上当。
他偷偷瞥了眼李世民,见对方眼底藏着笑意,心里暗自吐槽:老狐狸!就知道算计我!
李世民见他识破了自己的心思,也不掩饰,笑着道。
“朕可没别的意思,不过是觉得你脑子灵活,能琢磨出些新鲜法子,再说了,有朕在,你担心什么?你这竖子什么时候怕过那些世家子弟?”
他顿了顿,语气沉了沉,多了几分认真:“朕是真的想给寒门士子些机会,让他们能有个公平的出身,不用一辈子被世家压着,你平时鬼点子多,不如好好想想,怎么让科考更公平些,也让那些人看看,科举不是他们的一言堂。”
温禾心里清楚,李世民这话半真半假。
想给寒门公平是真的,想借他的手削弱世家势力,也是真的。
可看着宾王即将面临的困境,再想想那些寒门士子寒窗苦读却没机会的模样,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