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春闱,考功员外郎 (第2/3页)
最终还是松了口。
“那……那微臣就试试?不过微臣丑话说在前头,要是出了岔子,陛下可不能怪微臣!”
李世民见他答应,脸上瞬间绽开笑容,刚想说什么,殿外就传来马周的脚步声。
马周一身青色官袍,袖口还沾着些墨渍,显然是刚从文案堆里出来,进来后先对着李世民躬身行礼:“臣马周,叩见陛下!”
又转向温禾,拱手躬身,神色恭敬:“下官马周,见过温县子。”
“马周,朕召你进来,是有件事要交给你。”
李世民开门见山,手指点了点案上的札子。
“春闱科考,朕命你任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考事宜,从考题拟定到阅卷放榜,都由你负责。”
马周愣了愣,显然没料到这么重要的差事会落到自己头上,随即连忙躬身:“臣……臣遵旨!定不辱使命,绝不让陛下失望!”
李世民又指了指温禾:“温禾任吏部主事,做你的副手,帮你处理科考事务,他脑子活,有不少想法,你有什么不懂的,尽可以问他。”
呵呵。
温禾在心里冷笑了两声。
随即在心中默默的数了起来,刑部的、工部的、兵部的、现在又来一个吏部了。
总共就六部,我成了四部的主事。
纵观历史好像还真没有几个能做到吧。
不过当年苏秦能佩戴六国相印,今朝我温禾成六部主事又能咋滴。
爱咋滴咋滴!
马周一听温禾是副手,顿时慌了,连忙对着李世民摆手。
“陛下!使不得!温县子才学出众,又有谋略,去岁举荐下官入朝,已是大恩,此次科考之事,理应由温县子主持,下官……下官做副手便好!”
李世民笑着摇头:“嘉颖不愿牵头,你就别推了,安心做你的考功员外郎。”
马周一愣,突然像是明白了什么,转身对着温禾深深一拜,语气诚恳。
“温县子两次举荐,下官铭记于心!此次科考,下官定当多听温县子的建议,绝不让您失望,也绝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温禾当场就懵了。
他啥时候举荐宾王了?
明明李二他提的啊。
这宾王的脑洞也太大了吧!
怎么还脑补出两次举荐的戏码了?
他偷偷看了眼李世民,见对方正憋着笑,脸都快红了,心里暗自哀嚎。
完了完了,这误会大了!
李世民终于忍不住笑出了声,故意板着脸看向温禾:“不错,这一次确实是温禾举荐你的,不过这一次算是符合朕的心意,所以下不为例,举荐官员需按规矩来,不可私下谋划,免得让人说闲话。”
温禾连忙摆手,脸都白了:“陛下!微臣没有!你……”
“好了,朕知道你没有私心,此事便不要提了。”
得,这李二是故意要让马周坐实这个误会了。
李世民憋着笑,转移开了话题,对着马周道:“你刚任此职,想必对科考事务还有些疑问,不妨问问嘉颖,他平时琢磨的点子多,说不定能帮上你。”
“喏。”
马周应了一声吼,立刻转向温禾,眼神里满是期待:“温县子,不知科考之事,该从何入手?尤其是如何防止舞弊,杜绝世家子弟走门路,还请温县子指点。”
温禾定了定神。
也懒得再扯什么谁让马周当这个官的事了。
他沉吟了片刻,把脑子里后世科举防作弊的法子捋了捋,又故意装作思考的模样,顿了顿才开口。
“其实之前微臣闲暇时,也琢磨过科考公平的事,觉得要防舞弊,得从三方面入手。”
他清了清嗓子,说道。
这话是告诉李世民,我平时也是很忙的。
为了大唐我可是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啊。
不过李二那目光,明显就不相信温禾说的,所以根本没有接他的话。
见李二没反应,温禾只能继续道:“第一是考题保密,咱们得找几个品行端正、不与世家往来的官员,提前半个月就把他们‘关’起来,住在专门的院子里,不准与外界接触,连家人都不能见。”
“考题写好后,用密封袋装好,袋口盖上火漆印,由禁军看守,直到开考前一刻,才能当着所有考生的面拆开。”
“这样一来,考题就没法提前泄露,世家子弟也没法提前准备。”
马周听得连连点头。
李世民让人拿来纸笔,交给马周,让记录下来。
温禾紧接着又道:“第二是誊抄糊名,考生考完后,先由专人把他们的名字、籍贯、家世背景都糊起来,只编上编号,再让一批字迹工整的吏员,把考卷重新誊抄一遍,阅卷官看到的是誊抄后的卷子,既看不到考生的名字,也认不出字迹。这样一来,阅卷官就没法通过名字偏袒世家子弟,也没法通过字迹认出熟人,只能凭真才实学打分。”
“善!”
李世民在一旁听得频频点头,眼底闪过一丝赞许。
这法子他听温禾说过类似的,只是没想到能这么细致,看来这小子是真的琢磨过。
温禾没注意到李世民的神色,继续补充:“第三是考场监察,每个考场派两名监察官,一名来自吏部,一名来自御史台,互相监督。”
“再安排禁军士兵在考场外巡逻,考生进场前要搜查全身,不准带小抄、不准带笔墨之外的东西,一旦发现舞弊,立刻取消考生资格,还要杖责,取消其士子身份,让他这辈子都没法再参加科考,另外,阅卷时也要派御史监督,防止阅卷官串通打分。”
明清时期可以说是将这些做到了最极致了。
不过即便如此,也没什么用。
做八股出来的官员,除了做八股,什么都不会。
还要请个师爷在一旁帮衬着。
而唐朝的科举,虽然原始,可却有着因材施教的意味。
会读书的便考明经科,会算术的便考明算科。
会做事的考秀才,懂法的考明法。
另外后世的乡试、县试、解试这些,唐朝虽然有雏形了,可还不完善。
一直到李治开始改革,才逐渐的完善流程,到明清便固定下来了。
不过今年是来不及了,明年倒是可以试试。
“还有明算科,考的是数学,比如《九章算术》里的题目,这科最公平,也最容易防作弊,因为数学这东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算错一步就是错,绝不能含糊,咱们可以让阅卷官按步骤打分,每一步都要有依据,这样既公平,也能看出考生的真本事。”
大唐科举分为六科。
唐朝科举不同于后世,唐朝科举常设的有六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
秀才科,隋唐科举最高难度科目,要求通晓方略策五道,全通为上上等。
明经科,考核《礼记》《左传》等儒家经典,采用帖经考试形式,需在十条经文空缺中填对六条方可及格。
进士科,注重诗赋与时务策写作,但这一科,李世民似乎并不重视,历史上记载,贞观年间进士科登科人数少之又少。
明法科,考查律令条文,专门培养司法专业人才,一般考上后,都是去刑部,若是有背景的便去大理寺。
明字科,考核文字理论与书法技艺,涉及《说文》《字林》等典籍。
最后一个明算科,那就无需多言了,考的就是数学。
这在温禾看来,才是最难的。
因为数学不会骗人,不会就是不会。
“另外臣以为,科举之后应该再加一项殿试,陛下召见六科考试优异者,亲自策问出题,最后每一科取最优异者,为状元,随即当场封官,以此来激励士子。”
“殿试?”李世民觉得新奇。
“朕记得晋武帝曾亲自诏问阮种,亲自审阅试卷提名第一,可有此事?”李世民朝着马周看去。
马周点头应道:“确有此事。”
李世民沉吟片刻后抬眼:“你把这些法子整理成札子,明日朝议时当着文武百官奏报。”
温禾刚松下的肩膀瞬间垮了,原本还带着几分得意的脸垮得像被霜打了的秧苗,他扯了扯嘴角。
苦着脸躬身:“微臣遵旨……”
话虽应着,心里却早已把李世民翻来覆去吐槽了八百遍。
早朝要寅时起,从高阳县府赶到大兴宫得走半个时辰,站在殿里听那些老臣扯东扯西能站到日头高升,他这十一岁的小身板哪扛得住?
他以后长不高了咋整!
李二,你大爷的!
这句腹诽几乎要从牙缝里漏出来,亏得他还记着上面坐着的是李世民,才没将这句话说出来。
李世民瞧着他那副生无可恋的样子,眼底藏着笑意,故意板着脸补了句:“明日不准迟到,朕会让人在殿门等着查你。”
温禾心里哀嚎一声,只能硬着头皮应下。
回到府里挑灯写札子,写着写着就忍不住打哈欠,最后还是阿冬端来一碗热姜汤,才勉强撑着把细则一条条写清楚。
后面还补充了一些细节。
比如“誊抄吏员需提前报备身家、阅卷时需三人同堂”。
翌日天还没亮。
温禾就起来了,迷迷糊糊套上官袍,嚼着芝麻饼往太极宫赶。
到了殿外,果然看到了高月。
“温县子来的早啊。”他笑着迎了上去。
温禾和他干干的笑了两声,没有说后,跟着他去了一旁的偏殿
等文武百官到齐,朝会正式开始。
明黄的龙椅上,李世民神色威严,目光扫过殿下众人,沉声道:“民部先奏。”
窦静上前一步,捧着账册躬身道:“启禀陛下,去岁国库共盈余粟米三百八十万石、绢帛二十万匹,如今府库充盈,足以支撑边境军需与春耕赈济。”
殿内众人闻言皆面露喜色,李世民微微颔首:“做得好,春耕之时,务必确保各州粮草按时发放,不可误了农时,另外还警惕今年关中旱情,去岁冬日关中雪少,朕不禁心忧。”
“臣遵旨!”窦静闻言退下。
随即李靖出列,语气多了几分凝重:“陛下,边境传回消息,突厥颉利可汗近期频繁调动部落,似有南下之意,不过其麾下几个小部落与颉利生了嫌隙,已暗中派使者来长安,愿归附大唐,请求陛下庇护。”
李世民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沉吟道:“颉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