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 汉王  大明世家五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7章 汉王 (第1/3页)

    选定改制工部人选后,话题再次转回了汉王造反之上。

    李显穆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屑,“汉王是个骄狂而无谋的人,且色厉内荏。

    他自持靖难时的功劳,却不知,他只是勇猛罢了,先登、陷阵可以,统率大军却不能成事,遑论造反大业。

    据说他在山东,刚刚举起反旗,就设置官署、大封群臣,做足了皇帝的姿态,却连乐安周围都不曾控制。

    纵然是泰山被磨平,他也不可能有成事的机会。

    陛下请下旨,将其擒拿回京,而后再惩治他的罪过。”

    “京中君侯极多,臣举荐阳武侯,他通晓兵阵,给予他五万兵,定能讨平汉王。”

    杨荣却厉声道:“陛下难道忘记了李景隆的旧事吗?”

    殿中众人为之一愣,而后心中冷然,天下之间,早有传言,李景隆和燕王朱棣之间有隐秘的联系,燕王功成,李景隆功不可没。

    如今,勋贵本就和汉王关系亲近,如今又人心浮动,若是派遣勋贵前往,若是和汉王相互勾结可怎么办呢?

    杨荣虽然没有说透,但在场没有傻子,谁又能不知道呢?

    李显穆眼中冷光一闪而过,平静开口道:“陛下要吸取建庶人的教训,要派一个不畏惧汉王的人去,才能克定功成。”

    杨荣方才那番话有些得罪人,李显穆为他遮掩了一下。

    但杨荣这句话,已经让朱瞻基足以将所有勋贵都排除出备选,历史上就连张辅想要出征,都被朱瞻基委婉的拒绝,而后御驾亲征。

    和亲叔叔在战场上相对,可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若不是别无他法,朱瞻基是绝对不愿意亲征的。

    这实际上便是对勋贵隐隐的不信任。

    此番也同样如此,朱瞻基立时凛然起来,而后将目光落在李显穆身上,“数遍朝廷诸臣,也只能老师亲自走一趟了。”

    “臣遵旨。”

    李显穆依旧很平静,早在杨荣那句话出口时,他就知道这件事会落在自己头上。

    数遍朝野之中,只有他李显穆,既有能力、又受信任,且和汉王绝对没有隐秘的勾当,这件事舍他其谁呢?

    殿中群臣,反应各不相同。

    元辅虽然几度附从北征,但毕竟没有真的掌军,真能成吗?

    有人担忧。

    有人则颇为不安。

    若真成了,岂不是携势而回,更上一层楼,威望真要顶到天上去了。

    一时之间,赞同不知道该不该赞同,反对也不知道说什么,如今看来,只有元辅最合适。

    于是殿中沉寂,唯余浮尘在照进殿中的光影之中浮沉,好似永不止歇。

    ……

    朱棣将汉王封在山东自然是有原因的,这里距离京城近在咫尺,且无险可守,一旦有动乱,立刻就能率兵而至。

    可以说朱棣对自己儿子很了解,提前猜到可能会有这么一天。

    李显穆从京城出发,率领大军到山东,前后不过几日,还不等汉王朱高煦有什么布置,就已然兵临城下。

    这一切快的让朱高煦有些难以置信,茫然道:“怎么和当初父皇靖难时,完全不同呢?”

    话说完,他便知道自己说了傻话,建文时,南北二京相隔千里,自然缓慢,如今却近在咫尺。

    面对朝廷大军突然而至,朱高煦一时竟然有些慌张,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有一阵阵寒意不断从内心深处袭来。

    唯一能够让他觉得有所安慰的,便是率领大军的是李显穆,在朱高煦看来,李显穆并不懂军事,只是个书生罢了。

    城外,朝廷军帐。

    帐中上首李显穆稳稳坐着,左右皆是随行将领,他在这里只负责战略,具体的战术执行以及统兵自然依旧交给专业的将军。

    此时帐中吵成一团,众人在争吵该怎么进攻。

    李显穆轻咳一声,帐中的争吵顿时沉寂下来,众人皆望向李显穆,等待他说话。

    李显穆在军中威望虽然不高,但这不是乱世,并不需要极高的军中威望,以他的权势,帐中的所有人都要巴结他,就像是历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