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30 桂花糯米藕  我的饭馆通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230 桂花糯米藕 (第2/3页)

卖出更多的酒引和成酒。

    效果的确不俗,往往“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早上开市,中午就能卖完。

    本朝的酒文化极其发达,这两天来吃自助的食客,哪怕有免费的饮品,也会询问有无新酒。

    吴铭第一天并未准备,第二天便让李二郎去酒库沽了一些。

    为何不转售清风楼的玉髓?因为不想替友商打广告。

    这便是正店的优势所在,手握酿酒权,可以自产自销,其余食肆只能当中间商,赚一点差价。

    说到中秋节的习俗,就不能不提赏月、玩月。

    玩月的雅好由来已久,早在东晋时,便有“牛渚玩月”的赏月佳话。

    至唐代,玩月之风尤为盛行,正所谓“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这时的中秋月已开始成为团圆的象征,但仅限于文人骚客的自娱自乐,官方并未将中秋定为节日,民间也没什么参与度。

    直到北宋,朝廷才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不仅民间会争占酒楼玩月,“夜市骈阗,至于通晓”,皇帝也会在宫中摆下团圆宴,同皇后、太子和宫妃共享家宴。

    文人雅士在中秋节吟咏唱和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最出名的当数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也是吴铭背得最滚瓜烂熟的一篇东坡词,他甚至能唱出来。

    可惜此时的大苏尚未写出这千古名篇,想要在他面前套“瓦说书、幼开蒙”的公式,还得再等个几十年。

    老规矩,每逢佳节,总得推两样节日限定美食。

    这是谢清欢最喜闻乐见的环节,闭店打烊后,见师父突然把糯米倒进水里泡上,忙凑上来问:“师父,泡糯米作甚?”

    “明日教你点新东西。”

    “只教我?”

    “你和何厨娘都可以学。”

    “哦……”

    “早点歇息吧。”

    吴铭嘱咐两句,自回家中睡觉不提。

    翌日。

    今天是宋代的八月十四日,也是现代的9月13日,星期六。

    又一个周末,早上七点半,吴振华拖着儿子儿媳风风火火杀到,见着孙儿的第一句话便是:“快到中秋了哇!”

    听老爸说,老爷子在家闲极无聊,将一千年前的时日一一对应地标注在了挂历上,每天早上起来都会看一眼。

    对面哪一天过节,他了若指掌。

    “中秋节你弄不弄点月饼儿喃!”

    吴铭笑道:“宋人中秋不吃月饼。”

    东京城里倒是有卖月饼的店家,但和现在的月饼不同,宋代的月饼是一种蒸制的面食,且不是圆形的,而是月牙状的,随时都能买到,和节日无关。

    吴振华疑惑:“那他们中秋吃啥子喃?”

    “只是不吃月饼,宋代的节日食俗和今天差不多。”

    中秋有两样应季的食物备受士大夫和富人喜爱,一是桂花酒,二是螃蟹。

    相传某个中秋之夜,玉帝曾率众仙前往月宫作客,月宫清冷无所有,唯有桂树一株,嫦娥便以桂花酿酒招待宾客。

    这多半是卖酒的商贩编造出来的故事,但桂花确为中秋节的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