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商业化时代的迷茫 (第3/3页)
各的口感。这个汤大家都要喝,我们南方人喜欢喝汤。”李士非指着椰子鸡汤和红枣乌鸡汤说道。
陈映真尝了一口说道:“很香,谢谢李主编招待,以后咱们两家杂志社可以互相交流。我们《人间杂志》对于商业化的探索走的也不远,不过倒是有许多经验可以交流。”
“好,陈主编,以后有机会我去你们杂志社交流。”李士非高兴地说道。
此时,在法国戛纳,导演弗兰克正带着《绿皮书》参展,这阵子弗兰克带着人腿都快跑断了,《绿皮书》投资的股东都在等着他的好消息。
目前《绿皮书》在参展的电影里面表现亮眼,总共三轮选拔,只差最后一轮终选。
中山大学,刘一民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苏童和格非,他们两人因为是苏省人,天然就跟南方杂志关系好,《花城》杂志是他们发表的主阵地。
苏童看到刘一民高兴地说道:“刘教授,您好,能亲自跟您交流实在是太高兴了。”
“你见过我?”
“我是北师大毕业的,当年我们北师大的学生没少往燕大跑,刚开始是听您做演讲,后来是听您讲课。您记不记得有一次燕大被西郊大学的学生围的水泄不通,当时啊我就在。”
苏童一提刘一民还真有印象,刘一民拍了拍两人的肩膀以示鼓励。
交流会现场,《花城》编辑部的编辑、苏童、格非和中大教授,暨南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坐在岛上作家对面。
桌子摆着的是三角形,刘一民和汪曾祺等人坐在另一边。
上次一起去新加坡的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秦牧也在其中,看到刘一民,秦牧冲他点了点头。
开场白结束之后,李士非就开始讨论《花城》面临的入不敷出的问题:“商业化不是关键,关键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如何能坚持我们的纯文学立场。”
当然,李士非话音落下,也有人反对商业化。
陈映真举了几个商业化的例子以及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广告部和编辑部分开运营,采取编营分离,互不干扰,最大程度的减少广告对内容编辑的影响。”
“口号说着容易,杂志一旦依赖上了广告,到时候广告商要求刊登不实广告,或者要求写吹捧的文章,我们发还是不发?不发的话没钱,发的话还是纯文学吗?”《花城》编辑部的一名编辑说道。
蓝博洲说道:“那就需要一开始就定下规矩,并且不为谁而坏规矩。只要杂志办得好,不愁没有广告商。”
“现在都说纯文学走向末路,可以预见未来读者会越来越少,只有日薄西山,哪有办得好?”
听到这话,众人也都沉默了,80年左右,杂志销量一期增长几十万册都正常,现在不行了,没有精彩文章,销量不下降就算烧高香了。
刘一民说道:“这不是《花城》的困境,这是所有中国杂志和报社的困境,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还是有一些杂志能自负盈亏。”
“刘教授,你们《童话大王》就两个作者,当然挣钱了。”《花城》编辑摇了摇头。
刘一民笑道:“据我所知还有一些杂志能挣钱。”
李士非说道:“确实,但是那些杂志都是武侠故事之类的杂志,那些销量好。还有一些是刚成立,人员少,成本低。”
李敖从成本控制到广告、内容制作、广告上进行分析,让《花城》杂志内外一起用力。
刘一民建议他们大胆进行改革,脚上磨出了泡也能磨掉,总比一潭死水要强。
《花城》杂志讨论商业化倒不是真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说服上级和内部,给整个编辑部树立信心。
到时候出了问题,也是整个杂志业商业化探索失败而不是编辑部或者改革人的失败。
李士非见意见逐渐走向统一,于是宣布《花城》杂志正式开始商业化探索,为中国杂志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蹚出一条路。
“同志们,磨出了泡,咱们扎破就行。就像长征,扎破了继续走。”
汪曾祺摇了摇头说道:“就怕被商业绑架喽!”
“老汪,过度被商业绑架,等待《花城》的只有灭亡,这也能给后人起到警醒作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