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五章 《撕不碎的红绸》(5.5k)  我的时代197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百零五章 《撕不碎的红绸》(5.5k) (第1/3页)

    傍晚,陆秀兰把晒好的红薯干装进布袋,往建军背包里塞:“路上饿了吃。”

    许志国蹲在院里给建军的军靴上油,动作仔细:“到了部队别硬扛,伤没好利索就跟领导说,家里不用你操心。”

    许建军在一帮摇头:“爸、妈,别忙了,东西太多了也不好拿。”

    “那能一样么,你在外面的和在家里的可差的多了!”

    “你妈说的对,这事听你妈的。”

    许成军笑着说:“还有我给大哥带的‘上海牌’也得给大哥揣着,不能都让爸一个人都抽了。”

    “爸,这可得给我带着,我弟弟从上海带来的,那可不得了!”

    “你们两个臭小子,白养你们!”许志国自是在一边吹胡子瞪眼睛。

    全家顿时笑坐一团,将离别的愁绪都冲散不少。

    一旁,

    晓梅把画满服装设计草图的本子放进挎包,封面上写着“上海,我来了”。

    许健军默默地收拾东西,眼神停留在爸妈白了一半的头发上。

    许成军靠在门框上,望着眼前的家人。

    当炊烟绕着屋檐转,当笑声漫过院墙,那些战争留下的伤疤、时代刻下的迷茫,好像都在这烟火气里慢慢舒展了。

    夜深时,许成军被窗外的动静吵醒。

    月光透过窗棂,他看见父亲蹲在石碾子旁,给建军缝补磨破的军袜。

    母亲站在灶台边,往保温桶里装煮好的鸡蛋。

    晓梅把绣着向日葵的蓝布褂子迭好,轻轻放进建军的背包。

    他悄悄躺下,听着屋里的絮语,忽然明白:所谓故乡,就是无论走多远,总有扇门为你留着灯,总有群人盼着你归期。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

    许建军就坐上了大巴车去向了蚌埠。

    走之前,他没说太多只是深深的看了眼父亲、母亲、弟弟和妹妹。

    最后,单独拍了拍许成军的肩膀:“你那改完了之后,写的不错,好好写,到上海也好好学。”

    “晓梅单纯,你照顾好她,我这个当大哥的没用,家里靠你了。”

    “放心吧,哥,不用惦记家里。”

    “最主要的是要在南边好好照顾自己。”

    许健军听完爽朗的大笑。

    “成军也是个男子汉了!有你这话哥放心。”

    说着,轻轻抱了抱许成军,扔给许成军手里一个信封,不等许成军反应,扭头上了车。

    大巴车开远了,尘土飞扬,身边传来“呜咽”地哭泣声。

    陆秀兰终究是没忍住,抱着许志国放声大哭,连带着一旁的许晓梅也开始抽泣。

    许成军打开信封,里面是一迭毛票、粮票、工业票。

    还有一封短信。

    许成军扫了一眼,立刻合上,悄悄地揣进了裤兜。

    ——

    中午,吃完饭后。

    许成军回屋又埋头写起了。

    他在这部的叙事逻辑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1979年的国内的战争题材叙事多以“中国军人”为唯一视角,呈现“我方正义、敌方邪恶”的单向度叙事。

    而许成军在这本书非线性叙事通过视角切换与时空交织,融入越南士兵、后方女性、知识分子等多元视角,让 1979年的历史叙事从“独白”变为“对话”。

    打破“时空线性”的逻辑,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自由流动重构历史场景,让“主观记忆”取代“客观时间”成为叙事核心。

    有点类似于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叙事逻辑。

    他将后世的一些文学理论和流派做了“跨流派融合”。

    现代主义意识流、巴赫金复调理论、后现代主义、创伤研究理论.

    许成军不是为了炫技。

    也不是追求“叙事技巧的先锋性”,而是为了更真实地再现 1970-1980年代中国的“历史复杂性”与“人性深度”。

    以复调理论为例,这一理论关键在于“每个角色都有独立的思想与声音,作者不强行赋予‘正确立场’”。

    许成军通过非线性叙事让“中国军人、越南士兵、后方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平等呈现。

    在1979年谅山战役的同一战场产生了双重视角。

    许建军视角:“红绸包着的合土包不能丢,这是思源的念想”

    阮文孝视角:“鲜血染红了纱布,我们为什么又要开枪?”

    两个视角通过“红绸”这一意象在同一时空碰撞,许成军未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让两种声音自然对话,区别于传统战争的独白式叙事。

    有利于挖掘人性。

    至于什么应用西方理论?

    拜托现在这些理论一大部分还没出来。

    我用的是中国古典文论转化的辩证和拓展思维

    这叫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化——新现实主义文学。

    许成军在沉思时,

    许晓梅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到了许成军身侧,拿起来许成军的稿件,一页一页地看着。

    “哥,你这都写了快二十万字还没写完啊!”

    “还早呢,我准备写个长篇,估计要三十万字以上了。”

    “哇,这么厉害,哥加油!”

    许成军揉了揉眉头,他也没想到第一篇长篇竟然给了军旅题材。

    在叙事结构上、写作逻辑以及主题上他都做了相当大的突破。

    内容上有许建军的亲身说法以及参考前世国内外大量的军旅题材作品。

    融入了电影《芳华》、《丧钟为谁而鸣》《静静的顿河》的一些元素,同时参考了《高山下的花环》《纵深地带》《阮氏丁香》《中越战争 1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