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学术天才  我的时代197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十九章 学术天才 (第1/3页)

    10月中旬,复旦大学中文系便组织了“宋代文学与物质文化”小型研讨会。

    章培横在会上直言:“许成军这篇论文给我们提了个醒——研究宋代文学,不能只翻《宋史》《全宋文》,还得看看故宫藏的宋代瓷器、碑刻,这些都是‘活的文献’。”

    当时复旦、北大等高校的宋代文学研究生,仍多以“苏轼词”“欧阳修古文”为选题。

    论文发表后,王水照在研究生课上直接以这篇论文为案例,讲解“如何选择小众选题”“如何结合文献与阐释”。

    结果就是

    次年复旦中文系研究生的选题中,“宋代尺牍研究”“南宋诗话的文学意涵”“宋代女性题跋辑校”等小众方向占比从 5%跃升至 30%,甚至带动了其他朝代的“小众文体研究”。

    如唐代的墓志铭文、明清的小品文都开始被关注。

    许成军的题跋论文在 1979年的影响持续扩大,其本质是“学术思想解放”在古典文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它打破了“唯大家、唯考据、唯阶级”的僵化范式,让学界意识到“文学研究可以更细腻、更多元、更贴近人性”。

    这种影响不仅限于宋代文学,更辐射到整个古典文学研究。

    此后“文体研究”成为显学,“文献整理”走向多元化,“人文关怀”成为学术阐释的重要维度。

    许成军的题跋论文是探路者,此后的三篇论文是奠基者。

    一位1980级复旦研究生回忆:“当时我们都觉得‘题跋研究’很新潮,既避开了扎堆的大家选题,又能做出新意,这都是受许成军论文的影响。”

    该生回忆时其实满脸痛苦。

    尼玛,你清高!

    你光荣!

    我们跟着遭罪是吧!

    你比“翟某某”强在哪里!

    恢复高考后的这两批大学生、研究生,正处于“寻找学术方向”的迷茫期。

    许成军“跳级读研、发表核心论文、兼顾创作与研究”的经历,成为许多青年学子的榜样。

    这种“标杆效应”还间接推动了“文艺学”“比较文学”等交叉学科的招生热度,让更多青年愿意投身“古典与现代结合”的研究。

    ——

    10月28日,《复旦学报》社科版发表许成军论文《宋代文人尺牍的情感表达与社交功能——以苏轼、黄庭坚为中心》。

    许成军承接题跋研究私人化书写,聚焦宋代另一重要日常文体“尺牍”,二者同为文人“非功利性书写”,却因“书信属性”兼具情感宣泄与社交功能,属宋代文学研究中“被忽略的日常文本”,形成“题跋—尺牍”双文体对照,夯实“宋代文人私人化书写”研究基础。

    从价值上,首次将尺牍与题跋并置研究,突破“宋代文学=诗词文赋”的传统框架。

    为后续“宋代日常文体集群”研究铺路,获《复旦学报》“宋代文学专题”头条刊发,被朱东润评价“‘私人化书写’研究的关键延伸”。

    11月2日,《文学遗产》发表许成军《从“市井艳曲”到“雅俗共赏”——宋代俗词的雅化路径与文化意涵》。

    这一篇论文显然更具意义。

    许成军从“小众日常文体”转向宋代文学核心文体“词”。

    但避开已饱和的“豪放/婉约”二分法,聚焦“俗词雅化”这一细分领域。

    宋代俗词(柳永为代表)如何被文人改造为“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既是词史演变的关键环节,也关联宋代“市民文化与文人审美融合”的时代背景。

    打破了学界“豪放/婉约”的固化认知,首次系统梳理“俗词雅化”的完整路径。

    从柳永启蒙到周邦彦格律再到辛弃疾精神,获《文学遗产》刊发,被王水照评价“为词史研究提供了‘中间态’视角”,奠定许成军在“宋代词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1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版)刊发许成军《宋代理学语境下“理趣”诗的生成与审美特质——以程颢、朱熹、杨万里为例》。

    这也标志着许成军从“文体研究”上升到“思想与文学互动”,聚焦宋代理学对诗歌的影响。

    此前学界多认为“理学束缚文学”,许成军则聚焦“理趣诗”这一“理学与文学融合的正面案例”,分析理学如何为诗歌注入“理性审美”,体现学术研究从“文本”到“思想的深度拓展。

    让学界震撼的是。

    辣个男人做到了首次系统阐释理趣诗的审美特质与生成逻辑。

    打破“理学与文学对立”的传统认知!

    还得获《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版)刊发!

    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许成军学术影响力从“宋代文学”拓展到“宋学”领域。

    ——

    1979年10月下旬的BJ,北海公园的芦苇刚泛白,《文学遗产》编辑部的煤油炉正烧得旺。

    老编辑周明远把三份油印论文拍在桌上,油墨香混着煤烟味呛得人直咳嗽:“你们看看复旦这篇《宋代文人尺牍的情感表达与社交功能》,云南会议刚喊完思想解放,人家直接拿成果出来了!”

    对面的年轻编辑揉着冻红的手凑过来,目光扫过“活的文献”四字时突然抬头:“上周北大袁行霈先生来送稿,还说现在学界都在破‘唯阶级’论,可没人敢碰这种小众题材。这许成军胆子真大。”

    话音未落,电话铃炸响。

    是北大中文系的葛晓音,声音里带着急劲:“老周,你们收到许成军那篇尺牍研究了吗?我刚在研究生课上念了片段,学生全炸了情!”

    周明远捏着听筒笑出声:“何止收到,头条留着呢!你没见朱东润先生的评语?‘私人化书写的关键延伸’,这话分量够重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