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还有新歌么? (第3/3页)
目光落到许成军身上,议论声渐渐小了点,换成了好奇的打量——
“这个同志看着好精神,也是演电影的?”
王小虎又问李肆伍,眼里满是疑惑,“没在电影里见过啊。”
李肆伍也挠了挠头,盯着许成军看了半天:“不像演电影的,倒像……像学校里的老师?”
旁边有个戴眼镜的战士,是连队里的文书,平时爱读《解放军文艺》,突然眼睛一亮:“我知道!他是许成军!写《红绸》的那个作家!我上个月还在杂志上看他的文章呢!”
“《红绸》?就是写前线的那个?”
李肆伍一下子反应过来,往许成军那边凑了凑,“这作者咋这年轻!看着比我还小呢!”
“可不,我以为得跟那边的老头似的。”
吴将耳朵一热:有人背后说我坏话?
这话一出,周围的战士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许老师,《红绸》后面故事是啥?”
“许老师,你会写我们连队的故事不?”
许成军没想到战士们会这么熟自己的作品,笑着往前走了两步,对着大家点头:“同志们好,我是许成军。《红绸》还在连载,黄思源的故事,其实也藏着咱们好多战士的念想。
以后要是有机会,我一定把咱们二连的故事写下来!”
“好!”队伍里立刻有人喊,接着是此起彼伏的叫好声,有的战士还使劲鼓掌。
陈冲站在旁边看着,心里又软又暖。
刚才战士们认她时,是兴奋的、好奇的。
可认许成军时,多了份亲切,像在认一个“懂自己的人”。
她觉得呀!
为什么许成军能让战士们这么喜欢,不是因为他会唱歌、会写文章,是因为他把战士们的苦、战士们的盼,都揉进了自己的作品里,揉进了每一句说话里!
这才是文人该有的样子!
真帅!
二连长清了清嗓子,压下队伍里的热闹:“同志们,慰问团的同志们一路辛苦,还特意来咱们二连,咱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哗——”
掌声一下子炸开来上。
许成军一行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的脸,有的还带着稚气,却个个眼里有光,心里忽然热烘烘的。
这就是基层连队的战士,朴实、热烈,把每一份真诚都捧得高高的,像捧着最珍贵的宝贝。
张部长笑着拍了拍二连长的肩:“老周,你这连队的战士,精神头真足!”
二连长挠挠头笑:“那可不,知道有慰问团来,早上训练都比平时卖力!”
一下午时间,慰问团与二连进行了亲切交流。
二连是步兵连,是1979年步兵连标准编制,实行“三三制”。
人数在120-130人之间。
演戏的与大家聊戏,唱歌偶尔给大伙漏量嗓子。
写书的嘛,就聊聊故事中的人物。
在连队训练之余,到是让每个战士都有了与慰问团对话至少一次的机会。
许成军也在这一过程中切切实实的感受了一次1979年部队的真实生活。
有素材,才更容易写出动人的故事。
更别提,还有机会摸了56式冲锋枪、步枪。
他们运气好。
正赶上了一批63式60毫米迫击炮试射训练。
可把许成军激动坏了。
要不是周连长拦着。
马上要跟战士一起去玩个真人CS了。
男人至死是少年。
唐果强贼兮兮的凑到许成军旁边:“成军,第一次摸枪?”
“确实第一次。”
加上上辈子也是第一次,56式冲锋枪到了2013年就全面退役,半自动步枪和轻机枪分别于1985年和2000年代初退出一线,而95式自1997年起分阶段列装,2010年后成为全军主力。
“我跟你说,当时在演《小花》的时候,我们用的都是真家伙,那感觉.啧!”
“冲鬼子开枪了?”
唐果强笑容一滞,你这小子说话怎么这么噎人呢!
“那到.没有。”
傍晚,夕阳把营区染成暖黄色,战士们在小菜园里忙活。
有的浇水,有的除草,小菜园里种着茄子、辣椒,绿油油的,是战士们利用休息时间种的,说“自己种的菜,吃着香”。
炊事班的烟囱又飘起了烟,这次是熬玉米粥,香味里带着甜,引得几个刚换岗的战士往炊事班跑,问“老张,粥啥时候好啊?”
许成军突然听到操场上里传来低低的歌声,是战士们在唱《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
歌声不那么整齐,却透着股朝气,飘出宿舍,飘过高高的土坯墙,飘向远处的田野。
他正愣着神,张部长笑着走过来:“成军同志,明天咱慰问团和军区文工团一起来一次汇报演出,你再唱一次《北乡等你归》?”
“成啊,我这没问题。”
“你这个歌,要我说是真不错,回头看看有没有机会在部队里推广一下。对了,你有其他歌么?这首北乡可以让大家合唱效果也不错。”
“没”
许成军怔了怔,刚想说没有,但是突然想到一首歌,虽然他不打算抄别人的作品,但是这首歌想来问世是没问题的。
“还真有一首。”
张部长眼前一亮:“叫什么名字!我记一下词曲、名字,到时候报幕用的上!”
“叫《军中绿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