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穿越之录音笔里的真相 (第1/3页)
一、咖啡馆的录音笔与带墨的指尖
某一线娱乐媒体附近的 “星芒咖啡馆”,总在清晨飘着金银花茶与打印纸的混合味道。我守在柜台后,看李默穿着黑色冲锋衣匆匆走进来 —— 他的袖口沾着浅褐色咖啡渍,是昨天熬夜改稿时洒的;胸前别着媒体工作证,照片旁贴着片透明胶带,粘住了边角的磨损;拉链侧袋里露出录音笔的黑色笔帽,笔帽上挂着个小铃铛,是他女儿用彩绳编的;左手握着采访本,封面用透明胶带贴了三层,内页用圆珠笔写满 “线索备注”:“艺人苏晓:今早 9 点养老院公益(线人说‘作秀’,需核实);剧组《风起长安》:下午 2 点影视基地路透(重点拍主演状态)”;右手攥着支黑色水笔,指尖因长期握笔、敲键盘泛着厚茧,指缝里藏着点打印纸纤维,连指甲盖缝里都嵌着淡蓝色墨水,是昨晚打印采访稿时蹭的。
他的固定座位永远摆着三样被精心打理的东西:泡着金银花的保温杯,杯身印着 “客观求真” 的白色字样,是他刚当记者时导师送的,杯底沉着几片舒展的金银花,他说 “一天要录两三个小时采访,说话多,加上熬夜,喝这个能败火”;记满 “新闻清单” 的活页本,某页夹着女儿的简笔画 —— 画里的他举着录音笔,女儿举着《小美人鱼》绘本站旁边,背面用彩色铅笔写着 “爸爸,录完故事早点回家”;还有个迷你充电宝,上面贴着女儿画的小太阳,他说 “录音笔不能没电,万一错过关键采访,哭都来不及”。蹲守间隙,他会靠在椅背上揉颈椎,左手攥着没核实的线人消息,右手轻轻按压颈侧,眉头微蹙却没停下看手机 —— 屏幕上是线人刚发的 “养老院地址”,怕艺人提前离开,也怕错过公益的真实画面。我递过去一杯热美式时,发现他的背包侧袋里放着护颈枕与防蓝光眼镜,护颈枕上印着 “新闻伦理” 四个小字,他笑着说 “天天蹲守、熬夜,颈椎和眼睛早扛不住了,这俩是我的‘救命符’”,指尖碰到咖啡杯时,我才注意到他的指腹比常人更粗糙,是常年握录音笔、翻采访本磨出来的。
上周暴雨夜,我关咖啡馆门时,撞见他在门口对着录音笔红着眼。黑色冲锋衣肩头被雨水打湿,紧紧贴在身上;手里攥着刚录完的 “艺人苏晓冒雨送物资” 录音,耳机线还挂在脖子上;手机屏幕亮着他妻子发来的视频,画面里女儿抱着绘本哭:“爸爸说好了今天陪我读《小美人鱼》的,他又骗人!” 而他刚在影视基地蹲守 3 天,终于拍到苏晓私下做公益的画面,却接到编辑的电话:“别跟公益了!读者就爱看苏晓的绯闻,线人说他今晚和某女星吃饭,你赶紧去蹲!”
这时他的录音笔突然响了,是女儿之前录的声音:“爸爸,你要记得陪我读故事哦”。他赶紧用手背擦去眼泪,把录音笔小心放进内袋,从活页本里拿出女儿的简笔画 —— 盯着画里的小太阳看了几秒,深吸一口气回复编辑:“公益是真的,读者需要知道真相,绯闻我不追”。后来才知道,他那晚顶着压力写了 “苏晓公益纪实” 稿,编辑让他加绯闻段落,他据理力争到凌晨 3 点,最终稿件保留了客观内容,却被降了推荐位;回到家时女儿已经睡着,他在女儿床头放了支新录音笔,里面录了他读的《小美人鱼》,上面贴着手写便签:“宝贝,爸爸明天一定陪你读”,第二天早上 6 点,他又去养老院补拍素材,颈椎疼得不敢低头,只能偷偷在脖子上贴了片颈椎贴。
帮他捡过掉落的采访本时,我见过他在咖啡馆删 “私生饭线索”。他背对着其他客人,手里握着线人发来的 “苏晓私人住址”,手指悬在手机删除键上 —— 拍了能拿独家,稿分能多 500 元,够给女儿买套新绘本;不拍又怕编辑骂,这个月的绩效还没达标。刚删掉地址,编辑又发来消息:“苏晓工作室发了公益声明,你赶紧去核实是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