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穿越之光影里的时光 (第2/3页)
和水按 1:3 调,刚好能补划痕,还不影响画质,买的修复液太稀,补了会流”。等修复液干了,大概要十分钟,她会用手掌轻轻压着胶片,“手掌的温度能让胶干得快,还能让修复液和胶片贴合”,然后用镊子轻轻展平胶片的折痕,镊子尖贴着胶片,慢慢压,“这折痕您说要保留,我就不压平,留着当年的样子,以后看的时候还能想起揣在中山装兜里的事儿,回忆不能修没了”。王爷爷蹲在旁边看,手里拿着个旧茶杯,笑着说 “念旧啊,还是你懂我,这折痕比照片还金贵,当年我骑车带你奶奶去领证,胶片就揣兜里,压出的折痕,现在看还能想起那天的风”,苏念旧也笑,眼里泛着光,像有星星:“您的回忆金贵,我得好好护着,修胶片就是修回忆,不能马虎”。
帮小林修复 1998 年的小学毕业照胶片,发现右下角缺了块,约 2 平方厘米,刚好缺了个同学的半张脸,她会从柜里找出块 1995 年的废胶片 —— 是当年修坏的《小兵张嘎》胶片,材质是硝酸片,颜色是浅黄的,和毕业照的颜色接近,“姑娘你看,这胶片颜色和你的毕业照差不多,都是浅黄,补上去看不出来,要是用白色的,就太明显了”。她先把废胶片剪成和缺角一样的形状,用透明修复液在边缘涂了圈,然后轻轻贴在缺角处,用镊子尖压了压,“这样粘得牢,不会掉”,再用细棉线在边缘缝了两针,线是最细的,白色的,“线细,不容易看见,缝两针怕补片翘起来”。等胶干了,她用细砂纸轻轻磨边缘,砂纸是 600 目的,很细,“磨的时候要顺着胶片的纹路,别磨反了,不然会有划痕”。小林看着补好的胶片,眼里亮了,像有泪光:“苏奶奶,您太厉害了!这样我就能给同学看完整的毕业照了,当年这张照片丢了角,我一直觉得遗憾”,苏念旧摸着胶片边缘,说 “你们的青春,可不能缺角,遗憾得补回来,就像胶片一样”。
有次修复时,苏念旧在老伴的胶片箱里翻到卷未拆封的 1995 年胶片,是日本富士的硝酸片,当年的过期胶片,包装上的字迹已经模糊,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放进放映机 —— 幕布上突然出现她在厨房煮面的样子,系着蓝围裙,头发扎成马尾,脸上沾着面粉,老伴的声音从喇叭里传来,有点模糊却很清晰:“念旧,生日快乐,今年没买蛋糕,给你煮碗长寿面,放了你爱吃的青菜和荷包蛋,你总说我煮的面最好吃”。影像里的老伴举着相机,镜头有点晃,却一直对着她,“你看你,面粉沾脸上了,像小花猫”。苏念旧坐在放映机旁,眼泪掉在胶片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她赶紧用软布擦干净,怕损坏胶片,布是老伴的旧手帕,纯棉的,很软,“不能让眼泪坏了胶片,这是他留给我的念想”。她擦了擦眼泪,继续把王爷爷的结婚照修完才关店,“爷爷还等着拿胶片呢,不能耽误他,老周也会支持我的”。
上午 11 点修复高峰过了,苏念旧会来杂货店买块豆沙糕 —— 是老吴师傅做的,用的是东北红豆,豆沙馅多,甜而不腻,“他知道我爱吃甜的,每次都留块热的,说‘念旧,刚出锅的,软和’”。她付账时总会多给 5 毛钱,说 “老吴你辛苦,凌晨就起来做,多给点买包烟”,老吴不要,她就说 “下次多给我放勺豆沙,我爱吃你做的”。路过修复室时,她总会回头看一眼,确认放映机盖好了 —— 放映机盖布是老伴的旧衬衫改的,蓝色的,上面有个补丁,“机器怕落灰,盖着点能多用几年,这是他留下的唯一一台放映机,1980 年的‘长江’牌,比我儿子还大,当年花了他三个月工资”。有次下小雨,她忘了盖盖布,赶紧跑回修复室,用干布擦放映机,擦了半小时,“怕机器生锈,老放映机金贵”。
王爷爷总把旧胶片包得严严实实拿来,布是 1970 年代的老花布,上面印着小菊花,是他老伴当年织的,“念旧,这些胶片你看看,能修就修,不能修你留着当零件,别浪费。这卷 1965 年的工厂合影,是我刚进厂时拍的,当时我才 20 岁,现在厂里的老伙计没几个了,想修好了留个念想”;李奶奶织了双蓝毛线袜,是用纯羊毛线织的,袜口绣着个小胶片图案,“念旧啊,冬天冷,你修胶片总握镊子,穿双毛线袜暖和,我织得不好,你别嫌弃”,送袜子时顺带帮她整理胶片盒,“你这胶片盒乱了,我帮你按年份分分类,1980 年前的放左边,1980 年后的放右边,找的时候方便,不用翻来翻去”;就连刚搬来的年轻租客小夏,也会在周末帮她把修复需求输进电脑,小夏是学计算机的,“苏奶奶,我帮您弄个 Excel 表格,把客户名字、胶片类型、尺寸、需求、取件时间都记上,比写在牛皮本上清楚,还能搜关键词,比如想找王爷爷的,搜‘王爷爷’就行,不用一页页翻”。小夏输数据时,苏念旧就在旁边念,念得很慢,怕小夏记错:“王爷爷,1976 年结婚照胶片,3.5 英寸柯达醋酸片,保留折痕,补‘囍’字旁划痕,3 天后取;李奶奶,2005 年满月录像胶片,8 毫米索尼聚酯片,调清晰声音,明天取;小林,1998 年毕业照胶片,3.5 英寸富士硝酸片,补右下角缺角,1 周后取”,念到需求里的细节,还会补充 “王爷爷的折痕别压平,李奶奶的音量调 30 分贝,小林的补片要浅黄”,小夏记完后,她还会检查一遍,“怕漏了,耽误街坊”。
有次社区搞 “光影回忆展”,在广场搭了临时幕布,用的是苏念旧的老放映机,社区主任帮着拉了电线,街坊们搬来椅子,像看露天电影一样。苏念旧带着街坊的修复胶片参展,有 1976 年王爷爷的结婚照、1985 年老郑的工厂合影、1998 年小林的毕业照、2005 年李奶奶的满月录像。当老伴 1995 年拍的煮面影像在幕布上出现时,台下街坊都安静了,连孩子都不闹了,接着响起掌声,李奶奶擦着眼泪说 “这光影跟真的一样,像老周还在,还在跟咱们打招呼”。苏念旧红了眼,却笑着说 “没想到他还藏着这么段影像,当年他没跟我说,怕是想给我个惊喜,现在看来,真是惊喜,像在跟我说话,跟大家打招呼”。影像放完后,街坊们围着她,有的说 “念旧,你得把这些影像好好留着,是咱们社区的回忆”,有的说 “以后多搞搞这样的展,看着心里暖”。
二、光影旁的小忙碌与掌心的温度
再次醒来时,鼻尖传来一阵熟悉的胶片味 —— 是刚扫过 1976 年结婚照胶片的缘故,墨香里带着点松针末的清香,指缝里还沾着点浅黄修复液的痕迹,是昨天补划痕时蹭的。我猛地睁开眼,修复室的暖光灯落在绒布台上,淡蓝色的布面上,王爷爷的结婚照胶片正躺在放大镜下,边缘的两道折痕清晰可见,像时光的皱纹;左手捏着把修复镊子,尖头的软胶蹭着掌心,有点痒,镊子尾端的铜铃轻轻晃着,没响;右手扶着胶片,指尖能摸到胶片的纹路,像老人手上的掌纹,粗糙却温暖;脖子上挂着块胶片吊坠,是孙子用 1985 年的旧胶片切割的,刻着 “拾光” 二字,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有点凉;右手食指第一节有道浅疤,是 1998 年修小学毕业照时被镊子戳的,现在摸起来还能感觉到小小的凸起 —— 我变成了苏念旧。
“咔嗒 —— 咔嗒 ——”,墙角的老放映机还在转,是 1980 年的 “长江” 牌,机身泛着银灰色的光,镜头有点花,却依旧清晰。幕布上是 1985 年的结婚影像:年轻的 “我” 穿着红衬衫,领口有点歪,是老伴帮着整理的;他穿着中山装,有点大,是借同事的;两人站在槐安路的老槐树下,槐花落在头发上,他举着相机,笑着说 “念旧,看镜头,笑一个”。影像突然卡了一下,是胶片接头松了,我赶紧起身,怕烧坏胶片 —— 这是老伴留下的唯一一卷结婚全程影像,膜已经有点花,边缘还有点脆化,我每天都会放一段,放的时候会用手轻轻扶着胶片,“看着光影,就像他还在,没离开过”。
我从工具箱里拿出透明修复液,用细针蘸着,轻轻涂在胶片接头上,涂得很匀,“不能多涂,不然会流到影像上”,然后用镊子轻轻压了压,等了两分钟,再把胶片放回放映机,影像又顺畅了,老伴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念旧,以后咱们每年都拍一卷胶片,记录日子,等老了一起看”。我坐在放映机旁,看了会儿,才想起今天要修王爷爷的结婚照,赶紧关掉放映机,用盖布盖好,“老周,我先帮李奶奶修胶片,回来再跟你‘说话’,你等着我”。
刚把结婚胶片小心地放进铁皮盒,锁进老木柜的上层,钥匙放在牛皮本里 —— 那是老伴留下的铜钥匙,上面刻着 “拾光盒”,钥匙链是用胶片片段做的,我每天都带着,“怕丢了,这是开柜的唯一钥匙”。手机在帆布修复箱里震动,是李奶奶发来的微信,她不会打字,发的是语音,声音有点急,还带着点喘:“念旧啊,我孙子明天要结婚,想把 2005 年的满月胶片放给宾客看,你今天能修好吗?声音太模糊了,上次放的时候,后排的人都说听不清,怕明天大家听不见,耽误事”。我摸了摸口袋,里面只剩 80 元钱 —— 是昨天修张阿姨全家福赚的 40 元,张阿姨多给了 10 元,说 “苏姐辛苦了”,我硬要找回去,她却不要,最后还是收下了;加上之前攒的 40 元,总共 80 元。够买块豆沙糕(5 元,老吴的豆沙糕涨了 5 毛钱,他不好意思说,我主动多给了),再给放映机买盒新胶片(65 元,老放映机只能用 16 毫米的硝酸片,文具店只有一家卖,老板说以后可能进不到了),剩下的 10 元得留着买酒精,昨天擦声轨用得差不多了,李奶奶的胶片声轨氧化严重,得用酒精擦。
走到修复台前,我重新拿起王爷爷的结婚照胶片,用软毛刷扫剩下的灰尘。松针末在绒布上留下细小的白痕,我用嘴轻轻吹掉,“不能让灰粘在胶片上,不然放映时会有黑点,王爷爷看了会遗憾”。补完最后一道浅痕,在 “囍” 字旁边,用手掌轻轻压了压,“这样修复液干得快,王爷爷下午就能来拿了,他还等着给奶奶惊喜呢”。我把结婚照胶片放进牛皮纸包,上面写着 “王爷爷,1976 结婚照,3 天后取”,然后放在修复台的左边,“左边放修好的,右边放待修的,不容易混”。
刚放好,李奶奶就提着胶片盒来了,盒子是 1980 年代的饼干盒,上面印着 “动物饼干”,图案已经模糊,盒子边缘用细棉线补了,“这盒子是我孙子小时候用的,现在装胶片刚好,怕胶片磕着”。她走进来,有点喘,我赶紧给她倒了杯凉白开,是早上烧的,放在搪瓷杯里,“奶奶,您坐下歇会儿,喝口水,别急,胶片我今天肯定修好”。李奶奶坐在椅子上,喝了口水,才说 “念旧,麻烦你了,这胶片是我孙子满月时拍的,他爷爷拍的,现在他爷爷不在了,想让宾客看看当年的样子,也让孙子知道爷爷疼他”。我接过盒子,打开一看,是 8 毫米的录像胶片,索尼的聚酯片,边缘有点卷,“奶奶您放心,我今天肯定修好,保证声音清晰,让所有人都能听见”。
我把胶片放在放映机上,先试放了一段:画面里的李奶奶抱着婴儿,穿着红毛衣,是当年新买的;李爷爷在旁边逗娃,拿着个拨浪鼓,笑着说 “宝宝,看爷爷,笑一个”;声音却像隔着层棉花,模糊不清,只能听见断断续续的 “宝宝”“笑”。我关掉放映机,对李奶奶说 “您看,是胶片的声轨有点氧化,上面有层白霜,我用 75% 的酒精棉轻擦一擦,再调调音量,就能听清了”。从工具箱里拿出医用酒精,倒在小碟子里,蘸在细棉线上,棉线是最细的,“声轨比胶片膜还薄,得用细棉线,不然会擦坏”。我轻轻擦着声轨,动作慢得像怕碰断它,“擦的时候要顺着声轨的纹路,别来回擦,不然会把声轨擦掉”,擦了一遍,再试放,声音清楚了点,却还是有点小,“还得调调放映机的音量旋钮”。
我用小螺丝刀调放映机的音量旋钮,一点点试,每次调一点就放一段,“现在清楚点了吗?再调大一点,到 30 分贝,让后排的宾客也能听见”。李奶奶凑在喇叭旁听,笑着说 “清楚了!清楚了!能听见我当时说‘慢点逗,别吓着娃’,还能听见他爷爷的笑声,跟当年一样”。我也笑,心里却有点酸 —— 要是老伴还在,现在也能跟我一起修胶片,一起听这些老声音,他总说 “修胶片要听声,声音对了,影像才活”。
刚把李奶奶的胶片放在一边晾干,手机又震动了,是孙子发来的视频电话,他在大学宿舍,背景里有同学的笑声。屏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