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背后的暗礁 (第1/3页)
第十章:荣光背后的暗礁
齿轮生产线改造成功的轰鸣声,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厂区乃至更上级的系统内,都激起了远超预期的波澜。表彰、荣誉接踵而至,苏念雪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内部简报和光荣榜上,甚至市里的工业系统都听说了厂里有个“不得了的女技术员”。
庆功大会比上次更加隆重。厂礼堂张灯结彩,主席台上坐满了各级领导。苏念雪作为头号功臣,被请到台上,胸前戴上了大红花,手里接过了又一个烫金的奖状和一个沉甸甸的——印着“先进生产工作者”字样的搪瓷缸子。台下掌声雷动,闪光灯比上次更加密集。
她照着稿子念了感谢词,语气平稳,脸上带着得体的微笑,但目光扫过台下时,看到了许多张熟悉的面孔:王工欣慰的笑容,刘建军使劲鼓掌的激动,车间老师傅们淳朴的笑脸…也看到了钱主任那似乎永远不变的、笑意却不达眼底的表情。
散会后,她被热情的人群包围,恭喜和赞扬之声不绝于耳。好不容易脱身,抱着那堆奖品回到办公室,却发现气氛有些微妙的变化。
之前那些或明或暗的质疑和风言风语似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复杂的情绪。同事们依旧会跟她打招呼,但笑容里多了些别的东西——或许是敬畏,或许是疏离,或许是难以言喻的嫉妒。她明显感觉到,找她讨论技术问题的人变少了,即使她主动提出帮忙,也常常得到“不敢麻烦苏工”、“您是大忙人,我们自己再琢磨琢磨”之类的客气推脱。
她仿佛被无形地隔离开来,被捧上了一个高高的、却孤零零的神坛。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她心里默念着这句话,一丝苦涩悄然蔓延。成功的喜悦渐渐褪去,一种新的、更难以应对的压力开始浮现。
这天,厂里通知她参加一个重要的内部技术交流会,据说有部委下来的专家领导听取汇报。她精心准备了关于齿轮生产线技术改造的详细报告,着重强调了团队协作和老师傅们的贡献。
会议开始,气氛严肃。轮到苏念雪汇报时,她条理清晰,数据详实,既讲明了新技术原理,也充分说明了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集体攻关的努力。
然而,她刚汇报完,一位厂里的领导(并非钱主任,但苏念雪注意到钱主任与之交换了一个眼神)就率先发言,语气“高屋建瓴”:“念雪同志的汇报很好,充分展现了我们厂技术革新的成果。这也充分证明了一点,任何新技术的成功应用,都离不开坚实的组织保障和集体的智慧嘛!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就像这次,如果没有车间老师傅们的精湛手艺和经验,没有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再好的图纸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啊,我们要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精神,不能过分突出个人作用……”
紧接着,另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也附和道:“领导说得对。而且啊,我觉得这个成功经验更应该看到的是,我们厂原有的技术基础和老师傅们的‘传帮带’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新技术的引入,必须与我们的老传统、老经验相结合,这样才能稳妥可靠,避免冒进的风险……”
话题悄然被引向了“集体功劳”和“继承传统”的方向,她个人的技术和决策贡献,在一种“政治正确”的语境下被巧妙地淡化甚至边缘化了。
苏念雪坐在台下,手指微微收紧。她明白,这不是简单的总结,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平衡”艺术。她太突出,风头太盛,触动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经,需要被适当地“降温”和“融入集体”。
她保持沉默,没有争辩。在这种场合,任何对“集体”和“传统”的质疑都是不明智的。
会议结束后,她心情有些沉闷地回到办公室。刚坐下,钱主任就笑呵呵地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念雪同志,忙呢?”他语气亲切,“刚才会上领导的指示很重要啊,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不,正好有个任务,特别适合发挥你的技术优势,也能更好地体现我们技术办服务全厂、甘当绿叶的精神。”
他把文件放在她桌上。苏念雪一看,是一份关于协助三车间检修一台老旧进口磨床的请求报告。那台磨床型号极其陈旧,图纸早已遗失,故障诡异,厂里几个老技师都束手无策,是个公认的“硬骨头”,修好了功劳不大(毕竟是老旧设备),修不好却可能惹一身骚。
“三车间这可是我们厂的生产关键环节,这台磨床停了快一个月了,严重影响生产进度。厂领导很关注。”钱主任语重心长,“念雪同志你连光学编码器那么先进的玩意儿都能搞定,这种老设备的问题,对你来说肯定不是问题。这也是一个向老师傅们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机会嘛!你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