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尤卡坦半岛的羽丝 (第2/3页)
挤出黏稠的汁液:“这汁液得和玛雅的可可粉混合,可可粉里的茶碱能增强驱虫效果,还不会伤害桑苗。”
    当晚,支援队在托克长老的小屋旁召开会议,制定了“玛雅木棉桑蚕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 培育抗蚜抗旱木棉桑苗:用玛雅本地的木棉桑苗与联盟的抗寒桑苗嫁接,再涂上调好的龙舌兰-可可驱虫剂,同时搭建雨水收集温室,解决干旱问题;
    2. 复活羽织技艺:阿琳和卢卡跟着托克长老学习传统羽织,将木棉丝、桑蚕丝与蓝丝、蕾丝结合,改良出“羽丝蓝纹织”,吸引年轻人学习;
    3. 修复水利与贸易:小石头和当地年轻人一起修复干涸的水渠,利用玛雅传统的“奇琴伊察水井”技术,结合现代过滤装置,储存雨水;同时联系加勒比海的商船,重启玛雅羽织的贸易路线。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守苗爷爷就带着陈默和玛雅农人钻进了桑园。他教大家挑选嫁接用的木棉桑苗:“要选直径两厘米的健康幼苗,茎秆里没有红蚜的痕迹,这样嫁接成活率才高。”说着,他用嫁接刀在木棉桑苗的根部切出一个“V”形切口,将联盟带来的抗寒桑苗枝条削成对应的形状嵌进去,再用浸过龙舌兰汁液的木棉纤维缠绕固定:“这木棉纤维透气,还能防虫,比麻布更适合这里的气候。”
    陈默则忙着调配驱虫剂:“龙舌兰汁液和可可粉按3:1的比例混合,再加入少许盐,涂在桑苗的茎秆和叶片上,能管半个月。”他一边说,一边给农人们做示范,“涂的时候要均匀,特别是叶片背面,那里最容易藏蚜虫。”
    小石头和米洛则带着年轻人去修水渠。玛雅的传统水渠是用石头砌的,很多地方已经坍塌,渠底还堵着泥沙。小石头教大家用当地的石灰岩修补水渠,再在渠底铺一层木棉纤维织的滤网:“这滤网能挡住泥沙,还能让雨水慢慢渗透,保持水渠湿润。”他还在水渠旁挖了几个雨水收集池,池顶用木棉布做的棚子遮阳,池底铺着龙舌兰叶片,防止漏水:“这样下雨的时候,就能收集雨水,旱季也不怕没水浇桑苗了。”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就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袭击了尤卡坦半岛,狂风卷着黄沙,把刚搭建好的雨水收集棚吹塌了,桑园里的新苗也被黄沙盖了一层。米洛急得快哭了:“每年旱季都会有沙尘暴,以前桑苗被埋了,就再也长不出来了。”
    风澈看着被黄沙覆盖的桑苗,突然想起雅克布说过玛雅人会用金字塔的阴影挡太阳:“我们可以借鉴金字塔的结构,在桑园周围建一圈矮石墙,石墙的角度和金字塔一样,既能挡住沙尘暴,又能让早晨的阳光照进桑园。”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用石灰岩砌起了一圈矮石墙,石墙的角度刚好对着东方,早晨的阳光能斜斜地照进桑园,中午的烈日则被石墙挡住;石墙的缝隙里还种上了耐旱的仙人掌,既能固定沙土,又能吸引吃蚜虫的瓢虫。几天后,当守苗爷爷看到桑苗从黄沙里冒出嫩绿的新芽时,终于松了口气:“你们看,这新芽的颜色是淡紫色的,是木棉桑和抗寒桑融合的迹象,以后长出的桑叶,不仅能抗蚜,还能耐旱。”
    与此同时,阿琳和卢卡也跟着托克长老学起了羽织。每天清晨,托克长老都会坐在床边,手把手地教阿琳用木棉纤维织线:“羽织要先把木棉丝和桑蚕丝混纺,木棉丝粗,桑蚕丝细,混在一起才结实。织的时候,要按照玛雅的星空图来排线,每一根线都对应一颗星星。”
    卢卡则试着把欧洲的蕾丝技艺融入羽织:“我们可以在羽织的边缘织上蕾丝花边,再缀上鹦鹉羽毛,这样既保留玛雅的传统,又有欧洲的风格。”他拿出带来的蕾丝梭子,教阿琳织蕾丝:“你看,这样绕线,就能织出像花瓣一样的花纹,和你们的星空图很配。”
    可第一次织出来的羽织,却出了问题——木棉丝和桑蚕丝的张力不一样,织的时候线总断,蕾丝花边也和星空图不搭。阿琳急得直皱眉:“怎么办?要是织不好,年轻人更不愿意学了。”
    托克长老看着断了的丝线,突然说:“我们可以加一点蓝丝。蓝丝的韧性好,能把木棉丝和桑蚕丝连起来,颜色也和星空很配。”
    阿琳立刻从包里拿出带来的蓝丝,试着把蓝丝和木棉丝、桑蚕丝混纺。当她把混纺好的线放进织机,随着织梭来回穿梭,一幅新的羽织渐渐成型——底色是深邃的蓝,上面织着玛雅的星空图,星星是用桑蚕丝织的,亮闪闪的;边缘是卢卡织的蕾丝花边,像花瓣一样围绕着星空;最外层缀着鹦鹉的彩色羽毛,在阳光下泛着光。
    “这是……羽丝蓝纹织!”米洛凑过来看,眼睛都亮了,“比爷爷以前织的还好看!我也要学!”
    托克长老看着织锦上的星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羽织变出新花样,这手艺,终于有传人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卢卡跟着托克长老改良羽织技艺:他们用蓝丝调整线的张力,让木棉丝和桑蚕丝不再断裂;用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