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春满丝路:桑蚕研学与山海新约 (第2/3页)
来装桑叶;陈阳则和迭戈一起,把研学宿舍打扫干净,换上新晒的被褥,每个床头都放了个小布包,里面装着桑叶茶包和骆马骨雕小饰品。
    研学团来的那天,安第斯的天空格外蓝,桑园里的“云蜜桑”幼苗长得正好,叶片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光。苏尔玛和卡米拉站在村口,手里拿着用桑枝编的花环,准备给每个孩子戴上。当大巴车停下,孩子们蹦蹦跳跳地下来时,整个村落都热闹起来——有金发碧眼的欧洲孩子,有黑皮肤的非洲孩子,还有说着流利中文的亚洲孩子,他们好奇地看着周围的桑园和土坯房,眼里满是兴奋。
    “欢迎来到安第斯高原的‘丝路桑园’!”苏尔玛给每个孩子戴上桑枝花环,卡米拉则递上一杯温热的桑叶茶,“这是用咱们桑园的叶子做的茶,你们尝尝,是不是有春天的味道?”
    来自中国的小女孩林晓晓接过茶,轻轻抿了一口,眼睛一亮:“好甜呀!比我妈妈买的绿茶还好喝,里面是不是加了蜂蜜?”
    “是加了咱们自己晒的桑葚干哦。”卡米拉笑着说,拉着晓晓的手,“一会儿我教你做桑叶茶包,你可以带回家给妈妈尝尝。”
    研学的第一天,孩子们先参观了“丝路桑园”和温室。守苗爷爷给他们讲解“云蜜桑”的嫁接过程,还让他们轻轻触摸桑苗的叶片,感受上面的绒毛。“这株桑苗的妈妈是乌蒙山的‘云蜜桑’,爸爸是咱们安第斯的‘高原抗寒蜜桑’,所以它又耐寒又能产好丝,就像你们一样,能从不同的地方学到新知识。”守苗爷爷的比喻让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纷纷围在桑苗旁,用小本子记录下桑苗的特点。
    下午的染织体验课上,苏尔玛教孩子们用紫茉莉染丝。她先给孩子们演示如何采摘紫茉莉花瓣,如何煮染液,再让他们自己动手,把白色的桑丝放进染液里浸泡。来自法国的小男孩路易不小心把染液溅到了衣服上,急得快哭了,苏尔玛赶紧安慰他:“别着急,这是植物染,洗一洗就掉了,而且你看,染液溅到衣服上,像不像一朵小紫花?”路易看着衣服上的“小紫花”,破涕为笑,还特意多蘸了点染液,在衣服上画了个小小的骆马。
    第二天的桑叶茶制作体验更是热闹。孩子们在陈阳的指导下,先学习采摘桑叶——要采一芽二叶的嫩桑,这样做出来的茶才清甜。晓晓踮着脚,够到了一株桑苗的嫩芽,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放进小竹篮里:“原来做茶叶要这么小心,不能把叶子摘破了。”
    采摘完桑叶,孩子们跟着迭戈去加工厂体验杀青。陈阳把桑叶倒进杀青机,设定好温度和时间,机器启动后,孩子们都围在旁边,好奇地看着里面的桑叶慢慢变软,清香一点点飘出来。“杀青就是把桑叶的水分锁住,让它保持新鲜的味道。”陈阳一边讲解,一边让孩子们轮流闻杀青后的桑叶,感受它的清香。
    最后一步是做茶包,孩子们用桑皮纸把晒干的桑叶和桑葚干包起来,再用彩绳系好,上面还写上自己的名字。路易把茶包放进书包里,认真地说:“我要把这个茶包带给奶奶,告诉她我在安第斯学会了做桑叶茶。”
    研学的最后一天,合作社为孩子们举办了一场“桑蚕文化小展览”。每个孩子都展示了自己这几天的成果:有的展示了自己染的桑丝,有的展示了织的小挂饰,还有的展示了做的茶包。晓晓展示了她和卡米拉一起织的“小骆马挂饰”,挂饰上的骆马用浅紫的桑丝织成,眼睛用黑色的羊毛点缀,可爱极了。“我要把这个挂饰带回家,挂在我的书桌上,每天都能想起在安第斯的日子。”
    离别时,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晓晓拉着卡米拉的手,塞给她一张画:“这是我画的‘丝路桑园’,有你,有苏尔玛奶奶,还有我摘桑叶的样子,我会给你寄信的。”路易则给苏尔玛送了一张他家乡的照片:“这是法国的葡萄园,等你去法国,我请你吃葡萄。”
    送走研学团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