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49山海工坊:桑蚕少年与跨洲新苗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349山海工坊:桑蚕少年与跨洲新苗 (第2/3页)

叶片喷洒:“薄荷的气味能驱蚜虫,之前保护‘桑神树’时用过,很管用。”

    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撒桑枝灰,有的喷薄荷水,有的手动摘除病叶,忙活了一下午,终于控制住了蚜虫。妮娜看着恢复生机的桑苗,松了口气:“还是你们有经验!不同地区的防治方法结合起来,效果比单一方法好太多了,这就是协作计划的意义。”

    解决了桑苗的问题,染织区的“联名文创”开发也提上了日程。苏尔玛和妮娜一起设计了首款产品——“茉莉霞光织锦方巾”:用妮娜的扎染技艺在“霞光茧”丝线上做出茉莉花纹,再用苏尔玛的安第斯织法织出桑枝与佛塔的图案,边缘用泰国的金线锁边,既有热带的明艳,又有高原的温润。

    可扎染时,妮娜发现安第斯的水质比清迈硬,染料不容易附着,扎染出的茉莉花纹总是模糊。“在清迈,我们会在水里加少量柠檬汁软化水质,让染料更均匀。”妮娜说着,让卡米拉去工坊的柠檬树上摘几个柠檬,挤出汁倒进染缸。果然,调整后的染料附着力大大提升,扎染出的茉莉花纹清晰饱满,浅紫的底色上缀着白色的花纹,像桑园里开了茉莉花。

    “太好看了!”卡米拉举着染好的丝线,兴奋地说,“咱们再做些钥匙扣、书签,把方巾和这些小文创组成礼盒,肯定能卖得好!”迭戈立刻联系之前合作的欧洲品牌,对方看到样品后,当场定下了五百套礼盒的订单,还要求在礼盒里放一张桑苗培育的小卡片,让消费者了解背后的跨洲协作故事。

    与此同时,“桑蚕少年联盟”也有了新动作。晓晓和路易牵头,组织了第一次“全球桑蚕少年线上交流会”,邀请了泰国、巴西、法国、中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孩子参加。交流会当天,工坊的研学区挤满了人,妮娜教孩子们用泰国的方法做桑丝小玩偶,苏尔玛教大家织简单的桑枝图案,孩子们还在线上分享自己的桑蚕故事——泰国的孩子展示了清迈的桑园,巴西的孩子分享了混种桑苗的生长情况,中国的孩子则展示了学校里的桑蚕角。

    “我以后要当桑蚕研究员,培育出能在全世界生长的桑苗!”来自巴西的小男孩卢卡斯在视频里说,手里举着他画的“全球桑园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各国的桑苗品种。晓晓立刻回应:“我们可以一起建个‘少年桑苗观察日记’,每周分享桑苗的生长情况,互相学习培育技巧!”

    交流会结束后,孩子们自发成立了“桑蚕少年科研小组”,晓晓担任组长,路易负责拍摄记录,泰国的孩子负责收集热带桑苗数据,巴西的孩子负责混种桑苗的观察——这个跨洲的小团队,成了联盟最年轻的“协作力量”。

    就在工坊一片忙碌时,苏尔玛收到了一个来自库斯科博物馆的包裹——里面是丈夫生前用过的一把老织机梭子,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整理旧物时发现,梭子上刻着桑枝图案,还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是丈夫的字迹:“愿桑丝连山海,技艺永相传”。

    苏尔玛拿着梭子,坐在当年丈夫织锦的老织机前,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卡米拉轻轻走过来,帮她擦去眼泪:“外公肯定很开心,您不仅实现了他的愿望,还让桑蚕文化走向了全世界。”苏尔玛点点头,把梭子放在新织的“茉莉霞光织锦”旁:“以后,这把梭子就放在工坊的展示区,让大家知道,咱们的桑蚕文化,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随着“热带-高原混种桑苗”嫁接成功,联盟的“协作计划”进入新阶段。妮娜带着几株成功的桑苗返回清迈,准备在泰国推广种植;守苗爷爷则将混种桑苗的培育技术整理成手册,通过联盟的线上平台分享给各国成员;韩轻舞也联系了中国的农业大学,计划开展混种桑苗的科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