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56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3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356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3 (第2/3页)

着桑园的新变化:嫩绿的桑苗已经长出了新叶,染材园里的海娜花长势喜人,蒂亚和同学们正在调试无人机,准备监测桑苗的生长情况。

    奥莉娅看着屏幕,兴奋地说:“太好了!我们肯尼亚的沿海桑园也用了你们的阶梯式排水系统,效果特别好。我还想把塔希提的椰子壳沙袋方法引进来,比我们之前用的麻布沙袋耐用多了。”

    妮娜则带来了清迈的好消息:“我们培育出了一种‘抗霉桑苗’,能抵抗高湿环境下的霉菌病,下个月就寄一批到塔希提,和你们的‘海陆双适应桑苗’混种,这样桑苗的成活率就更高了。”

    周明远也笑着说:“我联系了中国的海水稻研究团队,他们愿意和咱们合作,在桑园周围种上海水稻,海水稻能吸收土壤里的盐分,还能作为桑蚕的饲料补充,一举两得。”

    晓晓的声音从屏幕角落传来,他身边围着几个塔希提的孩子:“‘少年联盟’和塔希提的小朋友成立了‘桑苗守护队’,他们每天都会记录桑苗的高度、叶片数量,还会拍视频给我们,这样大家就能远程关注桑园的情况啦!”

    会议结束后,苏尔玛收到了艾拉发来的邮件。艾拉说,“丝路印记”品牌想推出“海岛守护系列”产品,以塔希提的桑丝为原料,用玛拉的传统植物染技艺,设计出带有塔希提图腾的丝巾和披肩,产品销售额的10%将用于塔希提桑园的生态保护。“我们还想邀请玛拉去巴黎的设计工作室,和我们一起开发新品,让更多人知道塔希提的桑蚕文化。”

    玛拉看着邮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走到桑园里,摘下一片刚长出来的桑叶,放在鼻尖轻嗅,桑叶的清香里带着海风的气息,是她很久没闻到过的味道。蒂亚走过来,递给她一部手机:“妈妈,城里的好多年轻人都看到了我们桑园的视频,他们说想回来帮忙,还有人想跟着你学植物染。”

    苏尔玛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丈夫航海日记里的一句话:“海风会带走很多东西,但带不走人们对土地的热爱。”现在,她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桑蚕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能在协作与创新中不断生长的生命,就像这些在塔希提的海风里扎根的桑苗,只要有人守护,就能长出新的枝芽,结出希望的果实。

    一个月后,塔希提的桑园迎来了第一次采桑。玛拉带着女人们和孩子们,小心翼翼地采摘着一芽二叶的桑芽,指尖在叶片间轻拨,动作温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皮肤。蒂亚则用无人机拍下了这一幕,视频里,湛蓝的海水、翠绿的桑园、五颜六色的染材花田,还有人们脸上的笑容,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苏尔玛和卡米拉站在桑园边,看着这一切,卡米拉突然说:“外婆,咱们明年在塔希提举办‘全球桑蚕文化节’吧,让全世界的人都来看看这里的桑蚕文化,看看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

    苏尔玛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太平洋。海面上,一艘艘小船正朝着桑园的方向驶来,船上载着来自斐济、肯尼亚、清迈的匠人——他们是收到玛拉的邀请,特意来塔希提交流桑蚕技艺的。海风里,传来了他们的歌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旋律,却唱着同一个主题:桑丝连接世界,友谊跨越山海。

    守苗爷爷手里拿着一株刚培育出的“塔希提混种桑苗”,叶片上泛着淡淡的金边,是用塔希提的本土桑苗和安第斯的三系混种桑嫁接而成的。“这株苗叫‘丝路金叶’,”守苗爷爷笑着说,“它能在海岛的风里长得壮,也能在高原的土里扎下根,就像咱们的桑蚕文化,能在全世界的土地上生长。”

    苏尔玛接过“丝路金叶”,指尖触到叶片的金边,仿佛触到了阳光的温度。她知道,这条“丝路织星河”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在遥远的非洲沙漠,新的桑苗正在破土而出;在寒冷的蒙古草原,新的蚕室正在搭建;在繁华的欧洲都市,新的桑蚕文创产品正在设计……而在塔希提的海风中,这株“丝路金叶”将会长出新的枝芽,蔓延向更远的地方,连接起更多的人,更多的文化,更多的希望。

    夜幕降临,塔希提的桑园里亮起了灯。暖黄色的灯光透过竹棚的缝隙,洒在桑苗上,桑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像在讲述着这段跨越太平洋的桑蚕故事。玛拉带着大家在桑园里摆起了长桌,桌上摆满了塔希提的传统美食:Poisson Cru(生鱼沙拉)、烤椰子、诺丽果果汁,还有用新采的桑芽泡的桑叶茶。

    匠人们围坐在长桌旁,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交流着桑蚕技艺。玛拉拿出一块刚染好的桑丝方巾,方巾上用金色的丝线绣着塔希提的图腾和安第斯的桑枝,边缘缀着用椰子纤维做的流苏:“这块方巾叫‘海风与高原的约定’,是我送给苏尔玛奶奶的礼物,谢谢她带着大家来帮我,帮塔希提的桑蚕文化活了过来。”

    苏尔玛接过方巾,指尖触到细腻的桑丝,仿佛能感受到海风的温柔和高原的厚重。她举起茶杯,对大家说:“敬桑苗,敬桑丝,敬我们跨越山海的友谊!愿这条丝路,能在全球织出更多的星河,更多的希望!”

    所有人都举起茶杯,清脆的碰杯声在塔希提的夜空里回荡,和海浪的声音、桑叶的声音、匠人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一首最动人的“丝路之歌”。而在桑园的角落里,那株“丝路金叶”的幼苗,正在灯光下悄悄生长,它的根,已经深深扎进了塔希提的土壤里,扎进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第五章 丝路金叶:共织未来网

    塔希提的桑园渐渐步入正轨时,安第斯工坊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北极圈附近的挪威桑蚕协会寄来的桑苗样本。样本盒里,几株细小的桑苗裹着保温棉,附信上写着:“我们尝试在挪威的温室里种植桑苗,却始终无法度过漫长的冬季,希望‘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能帮我们找到解决办法,让桑蚕文化在寒冷的北极圈也能生根发芽。”

    苏尔玛拿着桑苗样本,走进温室,守苗爷爷正在给“丝路金叶”的幼苗浇水。“你看,挪威的桑苗,”苏尔玛把样本递给守苗爷爷,“他们想在北极圈种桑,可冬天温度能降到零下三十度,普通桑苗根本扛不住。”

    守苗爷爷仔细观察着桑苗,眉头皱了起来:“比安第斯的冬天还冷,安第斯的冬天最低才零下十度,咱们的三系混种桑还能勉强过冬,挪威的这个温度,得培育能休眠的桑苗才行。”

    卡米拉突然想起了什么,拿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去年去中国东北考察时,看到他们种的‘耐寒桑苗’,冬天会落叶休眠,春天再重新发芽。咱们可以把东北的耐寒桑苗和挪威的本土桑苗嫁接,再导入安第斯桑苗的抗逆基因,说不定能培育出‘北极混种桑苗’。”

    苏尔玛点点头:“还得联系周明远,他认识中国东北的桑蚕研究所,让他们帮忙寄点耐寒桑苗的枝条过来。另外,挪威的温室技术先进,咱们可以指导他们用恒温控制系统,让桑苗在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