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3 (第3/3页)
季也能保持适当的温度,不用完全休眠。”
    当天,苏尔玛就给挪威桑蚕协会的会长埃里克发了邮件,详细说明了培育方案。埃里克很快回复,还发来一段挪威温室的视频:宽敞的玻璃温室里,整齐地摆放着育苗架,墙上的显示屏实时显示着温度和湿度,只是育苗架上的桑苗大多叶片发黄,显得无精打采。“我们有先进的设备,就是缺合适的桑苗和技术,”埃里克在视频里说,“只要能培育出耐寒桑苗,我们就能在北极圈种桑,让孩子们也能看到桑蚕吐丝的样子。”
    接下来的几个月,“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匠人们又开始了新的协作。中国东北的桑蚕研究所寄来了耐寒桑苗的枝条,守苗爷爷和周明远一起在安第斯工坊进行嫁接实验;挪威的匠人则根据苏尔玛的建议,改造了温室的恒温系统,增加了紫外线补光设备,模拟桑苗生长需要的光照;晓晓和“少年联盟”的孩子们则收集了全球不同地区桑苗的休眠数据,制作了“桑苗耐寒数据库”,为培育“北极混种桑苗”提供参考。
    与此同时,塔希提的“海岛守护系列”产品在全球上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玛拉设计的“黑珍珠桑丝围巾”,用塔希提的黑珍珠粉作为染料添加剂,染出的丝线泛着淡淡的珠光,上面绣着海龟和桑枝的图案,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艾拉在巴黎的新品发布会上,特意播放了塔希提桑园重建的纪录片,当观众们看到玛拉和孩子们在桑园里劳作的画面时,纷纷鼓掌,不少人当场表示愿意资助塔希提的桑蚕文化保护项目。
    玛拉也因此成了塔希提的“桑蚕文化代言人”,她经常被邀请去各地演讲,分享塔希提桑园的故事,还吸引了不少国际品牌与她合作。“以前我总觉得,塔希提的桑蚕文化太小了,走不出海岛,”玛拉在一次演讲中说,“现在我知道,只要有协作的力量,再小的文化也能走向世界,再远的梦想也能实现。”
    而在非洲的肯尼亚,奥莉娅的桑园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她把塔希提的椰子壳沙袋方法和肯尼亚的传统桑苗种植结合,培育出了“东非混种桑苗”,不仅耐盐耐旱,还能抵抗沙漠里的风沙。她还成立了“非洲桑蚕妇女合作社”,带领当地的妇女种桑养蚕、制作桑蚕手工艺品,让更多妇女能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经济独立。“苏尔玛奶奶告诉我们,桑蚕文化能改变生活,现在我们真的做到了。”奥莉娅在视频里笑着说,身后的桑园里,妇女们正忙着采摘桑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全球桑蚕文化节”举办的日子。这一届文化节的主会场设在安第斯工坊,分会场则遍布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塔希提、肯尼亚、挪威、清迈、海南……每个分会场均展示着当地的桑蚕文化成果,通过直播的方式,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桑蚕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安第斯工坊的主会场里,热闹非凡。展示区里,“全球混种桑苗”的成苗整齐排列,从安第斯的三系混种桑到塔希提的“丝路金叶”,从肯尼亚的“东非混种桑”到挪威的“北极混种桑”,每一株苗都挂着小小的标牌,标明了它的培育故事和适应环境。织锦区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匠人正一起织着“全球桑蚕共融图”的续篇,上面已经织好了安第斯的雪山、塔希提的海岛、肯尼亚的沙漠,接下来,他们要织上挪威的极光和中国的长城。
    苏尔玛站在主会场的舞台上,看着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匠人和观众,心里满是感慨。她拿起话筒,声音清晰而坚定:“三十年前,我的丈夫带着桑苗种子穿越太平洋,他希望桑丝能连接不同的土地。今天,我们做到了。从安第斯高原到塔希提海岛,从非洲沙漠到北极圈,桑苗在不同的土地上扎根,桑丝在不同的文化里绽放。‘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不仅是一个非遗项目,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共同体,它证明了不同文化可以通过协作实现共赢,传统技艺可以通过创新焕发新生。”
    她的话音刚落,舞台后方的大屏幕上开始播放一段视频:挪威的温室里,“北极混种桑苗”已经长出了新叶,埃里克和孩子们正小心翼翼地给桑苗浇水;中国东北的桑园里,耐寒桑苗正在吐丝,缫丝女工们正忙着缫丝;肯尼亚的合作社里,妇女们正用桑丝制作刺绣,脸上满是笑容;塔希提的海边,玛拉和蒂亚正带着孩子们采摘海娜花,准备给新一批桑丝染色……
    视频结束时,大屏幕上定格在一张照片:来自全球八十多个国家的桑蚕匠人,手拉手围着一株“全球混种桑苗”,背景是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株桑苗,是我们共同的希望,”苏尔玛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却充满力量,“未来,我们会继续培育更多适应不同环境的桑苗,帮助更多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保护桑蚕文化,让这条‘丝路织星河’,在全球织出更多友谊的纽带,更多希望的光芒。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桑蚕文化的丝路,会一直延伸下去,直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直到每一片土地上,都能长出翠绿的桑苗,织出温暖的桑丝,直到每一个人的心里,都能感受到这份跨越山海的友谊与希望。”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纷纷站起来,向苏尔玛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桑蚕匠人致敬。乔瓦尼的纪录片团队正忙着拍摄这一幕,他们要把这个难忘的时刻,永远记录在《丝路织星河》的续集中。
    文化节结束后,苏尔玛收到了埃里克发来的好消息:挪威的“北极混种桑苗”已经成功度过了第一个冬季,春天一到,就能开始养蚕了。“我们计划在温室里建一个‘桑蚕文化体验馆’,让孩子们能近距离观察桑蚕的生长过程,了解桑蚕文化的故事。”埃里克在邮件里说,“等体验馆建成,我们邀请您来挪威,一起见证这个时刻。”
    苏尔玛笑着回复:“一定去。我们还要在挪威种上更多的‘北极混种桑苗’,让桑蚕文化在北极圈里,也能开出美丽的花。”
    夕阳西下,安第斯工坊的桑园里,余晖洒在“全球混种桑苗”的叶片上,泛着金色的光芒。苏尔玛坐在老藤椅上,手里捧着丈夫的航海日记,慢慢翻着书页。日记的最后一页,是她今天刚写的话:“丝路未止,星河永续。桑苗会继续生长,桑丝会继续编织,我们的故事,会继续在全球的土地上,写下新的篇章。”
    守苗爷爷走过来,递给苏尔玛一杯刚泡好的桑叶茶,茶里加了一点塔希提的诺丽果蜜,清甜里带着淡淡的果香。“明年,咱们去挪威看看吧,”守苗爷爷笑着说,“看看咱们的桑苗在北极圈里长得怎么样。”
    苏尔玛点点头,喝了一口茶,目光望向远处的雪山。雪山在夕阳的映照下,像一座金色的灯塔,指引着丝路的方向。她知道,这条跨越山海的桑蚕丝路,还会延伸向更远的地方,连接起更多的人,更多的文化,更多的希望,就像这杯里的桑叶茶,温暖而醇厚,带着全世界的祝福,在岁月里慢慢流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