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续) (第2/3页)
的,戴在身上,就能和全球的桑苗一起生长啦。”
    卓嘎把吊坠戴在脖子上,紧紧攥着卡米拉的手,两人坐在桑苗旁,看着温室里的灯光,听着帐篷里传来的笑声,心里满是期待——她们知道,再过几天,这里会迎来全世界的匠人,会织出一块承载着无数希望的藏毯,会让藏北的桑蚕文化,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被更多人看见。
    第八章 文化节盛景:一针一线织星河
    藏北的夏天终于来了。七月的那曲草原,绿草如茵,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雪顶在阳光下闪耀,像披上了一层金纱。卓玛的桑园里,“雪域混种桑苗”已长得郁郁葱葱,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文化节的前一天,草原上就热闹起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匠人陆续抵达,有的带着桑苗枝条,有的带着刺绣工具,有的带着染材,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眼里满是期待。肯尼亚的奥莉娅带来了二十多个孩子,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手里捧着绣好的桑丝布,一到草原就跑去桑园里看蚕宝宝;法国的艾拉带着设计团队,运来一卷卷织好的藏毯底布,底布铺在临时搭建的木架上,足足有三十米长,像一条白色的河流;塔希提的莫阿娜也来了,她带来了用“丝路金叶”桑叶榨的汁,说要给藏毯染一层淡淡的金色,象征着阳光与希望。
    卓玛和村民们早已做好了准备。草原上搭起了十几顶白色的帐篷,有的用来做织毯工坊,有的用来展示各地的桑蚕文化,有的则用来招待客人。帐篷外挂满了经幡,还有用桑丝织的小旗子,上面绣着不同地区的桑蚕图案——安第斯的驼羊与桑苗、挪威的极光与桑蚕、清迈的大象与桑叶,风一吹,旗子飘动,像一片彩色的海洋。
    “卓玛,我们的扎染工具都准备好了!”妮娜拉着卓玛跑进一间帐篷,里面摆着十几个染缸,缸里分别装着狼毒花染的红、蓝锭果染的蓝、雪莲花染的粉、沙棘染的橙,还有莫阿娜带来的金色染汁。阿泰正帮着村民们把桑丝固定在木架上,准备开始扎染。
    卓玛点点头,转身去了织毯工坊。那里已经围了很多人,守苗爷爷和埃里克正拿着“全球混种桑苗”的草图,在藏毯底布上画轮廓;奥莉娅的学生们则拿着刺绣针,准备绣东非的图腾;达娃和几个牧民坐在一旁,手里拿着牦牛毛线,开始编织藏毯的边缘——她们的动作越来越熟练,牦牛毛线在指尖翻飞,很快就织出了一圈传统的“吉祥八宝”图案。
    “卓玛姐,你看!这是我和孩子们绣的蚕宝宝!”卓嘎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桑丝布,上面绣着几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正趴在桑叶上,丝线用的是淡绿色,和桑叶的颜色相映成趣。
    卓玛笑着接过,把布缝在藏毯的一角:“真好看,等下我们把它缝在桑园图案旁边,让蚕宝宝‘住’进桑园里。”
    文化节当天,天还没亮,草原上就响起了歌声。牧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手拉手跳起了锅庄舞,孩子们则拿着桑丝做的小风车,在草原上奔跑。太阳升起时,苏尔玛站在高台上,手里拿着话筒,声音温和却有力:“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雪域桑蚕文化节’,为的是把全球的桑蚕文化汇聚在一起,把协作与传承的故事,织进这块藏毯里。从安第斯到喜马拉雅,从沙漠到雪域,桑苗在不同的土地上扎根,桑丝在不同的文化里绽放——这就是‘丝路织星河’的意义,也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奥莉娅的孩子们唱起了肯尼亚的桑蚕歌谣,妮娜的徒弟们则表演了清迈的扎染技艺,埃里克的学生们展示了挪威的太阳能温室模型。随后,织毯仪式正式开始,所有匠人都围在藏毯旁,拿起针线,开始添绘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
    苏尔玛坐在藏毯的一端,手里拿着桑丝,开始绣喜马拉雅的雪山——她的针法细腻,雪山的层次渐渐清晰,山顶的雪用的是白色桑丝,山腰的云用的是淡蓝色,山脚下的草原则用的是绿色牦牛毛,远远看去,像真的雪山矗立在草原上。
    卡米拉和晓晓则在一旁记录,她们拿着平板电脑,拍下每个匠人绣的图案,录入“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还在旁边标注上图案的含义。“这是奥莉娅绣的金合欢花,象征着非洲的生命力;这是妮娜扎染的冰裂纹,象征着清迈的山水;这是埃里克画的极光,象征着挪威的寒冷与希望……”晓晓一边说,一边把信息输入数据库,脸上满是自豪——这个数据库,现在已经收录了全球十几个地区的桑蚕文化资料,成了连接各地匠人的重要纽带。
    守苗爷爷则和莫阿娜一起,给藏毯的中心图案染色。莫阿娜把“丝路金叶”桑叶汁倒进染缸,守苗爷爷则小心地把藏毯中心的“全球混种桑苗”图案浸进去,金色的染汁慢慢渗透,桑苗的轮廓渐渐变得明亮,像被阳光笼罩着。“这样一来,这株桑苗就有了塔希提的阳光,藏北的风雪,安第斯的土壤,”守苗爷爷笑着说,“它就是我们全球匠人的‘孩子’。”
    时间一点点过去,藏毯上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中午时分,草原上摆起了长桌宴,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藏北的手抓肉、青海的酸奶、肯尼亚的玉米饭、塔希提的水果沙拉,喝着酥油茶和桑果汁。席间,匠人们互相交流着桑蚕技艺,有的讨论桑苗改良,有的分享染织技巧,有的则计划着未来的合作——奥莉娅邀请卓玛去肯尼亚教牧民织藏毯,妮娜想和莫阿娜合作,用塔希提的桑叶染汁做清迈的扎染,埃里克则希望和守苗爷爷一起,在北极圈和藏北之间建立“桑苗交流通道”。
    下午,织毯仪式继续进行。这时,卓玛突然想起了什么,她跑进帐篷,拿出一个小小的木盒,里面装着奶奶留下的银质桑蚕佩饰。她把佩饰缝在藏毯的边缘,佩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是在见证这一刻。“奶奶,你看,我们做到了,”卓玛轻声说,“藏北的桑蚕文化没有断,还和全世界的桑蚕文化连在了一起。”
    傍晚时分,“全球最大桑丝牦牛毛混织藏毯”终于完成了。三十米长的藏毯铺在草原上,像一幅巨大的画卷——中心是“全球混种桑苗”,周围环绕着各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安第斯的驼羊、挪威的极光、清迈的大象、肯尼亚的金合欢花、塔希提的海浪、藏北的雪山和经幡,边缘则织着全球所有桑园的位置,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标注,像一条跨越世界的星河。
    所有的人都围在藏毯旁,拍照、欢呼,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艾拉拿起话筒,声音有些激动:“这块藏毯,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的见证。‘丝路印记’品牌会把它送到世界各地展览,让更多人知道桑蚕文化的魅力,知道协作与传承的力量。同时,我们会成立‘雪域桑蚕文化保护基金’,用展览的收入支持藏北桑园的发展,支持更多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
    台下再次响起掌声,卓嘎拉着奥莉娅的手,指着藏毯上的蚕宝宝图案:“奥莉娅老师,以后我们可以一起种桑苗、织藏毯吗?我想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知道,藏北有好看的桑园,有温暖的藏毯。”
    奥莉娅笑着点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