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58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续)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358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续) (第3/3页)

把一条用肯尼亚桑丝做的项链戴在卓嘎脖子上:“当然可以,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要一起把桑蚕文化传下去。”

    太阳渐渐落下,草原上亮起了灯光。大家围着藏毯,跳起了锅庄舞,歌声、笑声、织机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交响曲。苏尔玛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了丈夫的航海日记,想起了安第斯工坊的温室,想起了全球各地的桑园——从安第斯到喜马拉雅,从沙漠到雪域,从北极圈到赤道,桑苗在生长,桑丝在编织,匠人们的心连在一起,织成了一条跨越全球的“桑蚕星河”。

    夜深了,卓玛和苏尔玛坐在桑园里,看着远处的藏毯在灯光下闪耀。“苏尔玛奶奶,你说,明年的文化节,会有更多人来吗?”卓玛问,眼里满是期待。

    苏尔玛点点头,握住卓玛的手:“会的,一定会的。因为桑苗还在生长,桑丝还在编织,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这时,守苗爷爷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株新培育的桑苗——那是“雪域混种桑”和“肯尼亚东非混种桑”的杂交品种,叶片上带着淡淡的金色纹路。“卓玛,这株苗送给你,”守苗爷爷笑着说,“它叫‘星河桑’,象征着我们的桑蚕星河,以后,要让它在藏北的草原上,长得更茂盛。”

    卓玛接过桑苗,小心翼翼地种在桑园的角落。她知道,这株苗不仅是一个新的品种,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它会在藏北的土地上扎根,会见证更多的协作与传承,会让“丝路织星河”的故事,永远延续下去。

    第九章 星河永续航:桑苗与希望的传承

    文化节结束后,藏北的桑园迎来了新的变化。艾拉的“雪域桑蚕文化保护基金”很快到位,卓玛用这笔钱扩建了温室,还建了一座“桑蚕文化展览馆”,里面陈列着全球各地的桑蚕制品——安第斯的桑丝驼羊毛混纺毯、挪威的北极桑蚕围巾、清迈的扎染桑丝布、肯尼亚的桑丝刺绣画,还有那块“全球最大桑丝牦牛毛混织藏毯”的缩小版复制品,成了展览馆的镇馆之宝。

    每天都有牧民带着孩子来展览馆参观,孩子们围着展品好奇地问东问西,卓玛则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每个展品背后的故事——讲安第斯的苏尔玛如何带着桑苗穿越沙漠,讲挪威的埃里克如何让桑苗在北极圈存活,讲肯尼亚的奥莉娅如何教孩子们绣桑丝。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桑蚕文化感兴趣,有的来桑园学习养蚕,有的跟着卓玛学织藏毯,有的则去展览馆当讲解员,藏北的桑蚕文化,真正在年轻一代中扎了根。

    九月的一天,卓玛收到了一封来自非洲的信,是奥莉娅写的。信里说,肯尼亚的桑园已经开始种植“雪域混种桑”和“星河桑”的杂交品种,牧民们学会了织藏毯,还举办了“东非桑蚕文化节”,邀请卓玛明年春天去参加。信末还夹着一张照片:奥莉娅的学生们围在桑园里,手里拿着织好的藏毯,脸上满是笑容,藏毯上绣着肯尼亚的动物和藏北的雪山,两种文化的符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卓玛把照片贴在展览馆的墙上,旁边写上“肯尼亚与藏北的桑蚕之约”。她看着照片,心里满是欣慰——当初她只是想救救藏北的桑园,没想到却连接起了全球的匠人,让桑蚕文化在不同的土地上绽放。

    这时,守苗爷爷从温室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张检测报告,脸上带着笑容:“卓玛,你看!‘星河桑’的抗寒能力又提高了,在零下八度的环境里还能正常生长,而且叶片的产量比以前多了三成,以后养蚕就有更多桑叶了。”

    卓玛接过报告,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跟着守苗爷爷去温室,看到“星河桑”长得郁郁葱葱,叶片上的金色纹路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几个年轻的牧民正在给桑苗浇水,他们是上个月来桑园学习的,现在已经能独立照料桑苗了。“卓玛姐,我们打算在自家的草原上也搭个温室,种‘星河桑’,”其中一个牧民说,“以后我们不仅能放牧,还能养蚕织毯,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卓玛点点头,转身去了织毯工坊。里面,达娃正带着几个妇女织新的藏毯,这次的藏毯是要出口到欧洲的,图案用的是“全球混种桑苗”和欧洲的城堡结合,既保留了藏北的传统,又融入了欧洲的文化元素。“艾拉说,欧洲的客户很喜欢这种融合风格,已经订了五十条了,”达娃笑着说,“等这批藏毯卖了钱,我们就给桑园添点新设备,再请周明远来给我们培训新的养蚕技术。”

    十月初,苏尔玛从安第斯发来视频,说安第斯工坊的“全球桑蚕共融图”已经织完了,新增了藏北的雪山、桑园和文化节的场景,还把那块“全球最大藏毯”也织了进去。“卓玛,明年夏天,我们想把‘全球桑蚕共融图’运到藏北来展览,和你们的展览馆一起,让更多人看到全球桑蚕文化的魅力。”苏尔玛的声音里满是期待。

    卓玛立刻答应下来,她开始忙着准备展览的事情,还计划着在展览期间举办一次“桑蚕技艺交流会”,邀请全球的匠人再来藏北,一起探讨桑苗改良、染织技术的创新。

    十二月的藏北,又下起了雪。桑园的温室里,“星河桑”的叶片上积了一层薄薄的雪,却依然翠绿。卓玛和卓嘎坐在温室里,给蚕宝宝添桑叶。卓嘎已经成了桑园的小帮手,不仅会养蚕,还学会了简单的织毯和染丝,她的梦想是长大后去全球的桑园看看,把藏北的桑蚕技艺教给更多人。

    “姑姑,你看这只蚕宝宝,它好像要吐丝了!”卓嘎指着一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说,眼里满是兴奋。

    卓玛凑过去一看,果然,蚕宝宝正慢慢爬到温室的角落,开始吐丝。“是啊,它要结茧了,就像我们的桑蚕文化一样,在不同的地方扎根、生长、绽放。”卓玛轻声说,目光望向窗外的雪山——雪山上的阳光格外明亮,像在为桑蚕文化的未来祝福。

    这天晚上,卓玛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一段话:“从去年冬天的绝望,到今年夏天的热闹,藏北的桑园经历了太多。是全球匠人的协作,让桑苗活了下来;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让桑蚕文化有了未来。以后,我会带着卓嘎,带着村里的年轻人,继续种桑养蚕,继续织藏毯,把‘丝路织星河’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这条跨越全球的桑蚕星河,永远闪耀,永远续航。”

    写完,卓玛合上日记本,走到窗前。窗外的雪还在下,温室里的灯光透过玻璃,在雪地上洒下一片温暖的光。她知道,明年春天,奥莉娅会来藏北,苏尔玛会带着“全球桑蚕共融图”来展览,更多的年轻人会来桑园学习;她知道,“星河桑”会在更多的土地上扎根,桑丝会织出更多融合不同文化的作品;她知道,“丝路织星河”的故事,还会有更多更精彩的篇章。

    而这一切,都从那片曾经快要枯萎的桑园开始,从那句“喜马拉雅的桑苗,不能断在这一代”开始,从全球匠人心中那份对协作与传承的坚守开始。

    雪还在下,桑园的温室里,蚕宝宝在吐丝,桑苗在生长,希望在蔓延。这条跨越全球的桑蚕星河,正带着无数人的梦想,在浩瀚的夜空中,缓缓流淌,永不停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