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七路反王聚京 (第1/3页)
京城展览馆剧场内的热烈掌声与璀璨星光渐渐散去。
随着主演和嘉宾们在安保人员的护卫下从特殊通道离开,意犹未尽的普通观众们也在一一填写了工作人员发放的《观众意见调查表》后,怀着兴奋的心情,议论纷纷地步入寒冷的夜色中。
调查表上,“非常满意”、“好笑又感动”、“希望尽快全国上映”等评价占据了绝大多数。
剧场后台,王盛、韩三坪与紫禁城影业的张和平等人简短交流后,便邀请刘德桦、张国嵘、周星星、赵苯山等一众重量级嘉宾,连同北影厂联盟的核心成员,分乘数辆安排好的车辆,前往昆仑饭店参加庆功午宴。
这场午宴,既是酬谢各方嘉宾的鼎力支持,也是庆祝《30天》全国巡演圆满收官。
觥筹交错间,宾主尽欢,众人对影片的市场前景一致看好,言语间充满了对北影厂联盟和王盛个人的赞誉。
王盛从容应对,与各位嘉宾、同行交流,进一步巩固着这张日益扩大的关系网。
……
次日,十一月二十九日。
一场由《30天》巡演引发的舆论风暴,在除京城、津城、港岛之外的数个巡演城市,以及众多加入北影厂联盟的电影厂所在属地的都市报上,骤然掀起。
《羊城晚报》娱乐版头条:“《30天》巡演羊城获盛赞,观众追问:为何好片难入粤?”
《钱江晚报》显著位置刊文:“杭城观众为《30天》叫好,遗憾只能‘首映’无缘‘公映’?”
《扬子晚报》评论版:“从《30天》看电影发行壁垒:观众想看,影院难排,谁之过?”
《新民晚报》则以更犀利的标题发问:“《30天》沪上口碑爆棚,12月5日全国公映却仅限京城?区域壁垒何时破冰!”
这些报道口径惊人地一致,均详细描述了《30天》在当地首映礼的火爆场面和观众如潮好评,紧接着笔锋一转,点出影片将于12月5日仅在京城地区正式上映的“残酷现实”。
文章引述现场观众和部分“业内人士”的话,质疑现行电影发行体制的僵化,将矛头直指掌握着影片在本省(市)发行权的各级省级电影公司,认为正是它们的保守与壁垒,导致了“观众想看看不到,好片难以流通”的怪象。
这股舆论风潮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显然有着北影厂联盟精准的舆论引导。
那些在巡演中收集的“观众真实评价”和精心剪辑的采访画面,此刻成了最有力的武器。
……
就在舆论发酵的同一天下午。
北影厂会议室。
一场看似低调,却可能影响电影发行格局的会议正在这里举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