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韩愈:闯长安的穷小子 (第3/3页)
现实碰撞的时候,别慌,别低头,把书读好,把心守住,就算“与世参差”,也能在现实里,为自己的理想,闯出一条路来。
因为,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成为你的底气;那些你读过的书,终将成为你的铠甲。韩愈:20岁闯长安的穷小子,理想撞碎在现实里,却把书读成了精神靠山
幕府岁月:在现实里磨剑,等一阵风起
离开长安的那年冬天,韩愈裹紧单薄的衣衫,踩着积雪往汴州走——董晋的宣武节度使幕府在那儿,他得去谋个生路。路上他想,这不是认输,是“曲线救国”,等攒够了钱,有了点人脉,再杀回长安,考科举!
到了幕府,董晋看他文章写得好,给了他个“推官”的差事,主要是帮着写公文、记政事。这活儿不算累,但也不轻松,每天要处理一堆文书,还要跟着董晋出去巡查。韩愈干得很认真,不管是写公文还是记政事,都一笔一划,清清楚楚,连董晋都夸他:“小韩啊,你这字写得好,文章也扎实,是个干实事的人。”
幕府里的日子,比在长安城南的小客栈好多了——能吃饱饭,有暖和的住处,还能拿到俸禄。可韩愈没闲着,白天处理公务,晚上就躲在房间里读书、写文章。他把从长安带来的旧书翻了一遍又一遍,还托人从长安买新书,《史记》《汉书》读得滚瓜烂熟,批注写了厚厚一大本。
有一回,幕府里的同僚拉他去喝酒,劝他:“韩兄,别老闷在屋里读书了,出来玩玩,咱们幕府里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多认识认识,以后有好处。”
韩愈笑着摇摇头:“不了,我还是想多读读书记。”他不是不合群,是心里清楚,这些“人脉”不是真的人脉,只有自己有真本事,才能站得稳。
在幕府的几年里,韩愈写了不少文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送李愿归盘谷序》。当时有个叫李愿的隐士,要回盘谷隐居,韩愈送他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文章,里面写“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既写了官场的得意,也写了隐居的清高,其实是在说自己:不管是在幕府做事,还是以后考科举当官,都要守住本心,不能丢了读书人的风骨。
董晋看了这篇文章,拍着他的肩说:“小韩,你这文章里有股气,是读书人的气,以后肯定有大出息。”
韩愈听了,心里暖暖的——在长安的时候,没人在乎他的文章,没人在乎他的风骨,可在幕府,有人懂他。他知道,自己没白读书,没白坚持。
杀回长安:这次,他带着底气来了
公元792年,韩愈25岁,董晋去世,幕府解散,他又成了“无业游民”。可这次,他没慌——在幕府的几年,他攒了点钱,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章在文人圈子里有了点名气,连当时的文坛大佬陆贽都听说过他。
他收拾好行囊,再一次踏上了去长安的路。这次,他不再是那个“出门无所之”的迷茫小子,他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和底气。
到了长安,他没再住城南的小客栈,而是租了间不大不小的房子,虽然简陋,但有个像样的书房。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每天读书、写文章,可这次,他的“行卷”有了门路——陆贽的学生听说他来了,主动帮他把文章递给了陆贽。
陆贽看了韩愈的文章,尤其是《原道》《送李愿归盘谷序》,眼前一亮:“这小伙子,有想法,有风骨,是个难得的人才!”他把韩愈推荐给了主考官。
考试那天,韩愈走进考场,拿起笔,心里很平静。他想起了第一次考科举时的紧张和期待,想起了在长安城南小客栈里的迷茫和痛苦,想起了在幕府里的坚持和努力——这些经历,都成了他笔下的“底气”。
他写的文章,不再是单纯的“掉书袋”,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既有“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坚守,也有“经世致用”的务实。主考官看了他的文章,连连点头:“好!好!这才是读书人该写的文章!”
放榜那天,韩愈挤在人群里,这一次,他在榜中间看到了“韩愈”两个字!他愣了一下,然后激动地跳了起来,像个孩子一样,大喊:“我中了!我中了!”
旁边的人看他高兴,也跟着起哄:“韩兄,恭喜啊!”他笑着,眼泪却掉了下来——这几年的苦,没白吃;这几年的坚持,没白费。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终于能对得起嫂子的期待,对得起自己的坚持。
理想照进现实: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考上科举后,韩愈的仕途虽然也有波折,被贬过官,受过排挤,但他始终没丢自己的初心——他当官,就“思死其官”,为百姓做事,为国家着想;他写文章,就“修其辞以明其道”,倡导“古文运动”,反对浮华的文风;他教书育人,就“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比如李翱、皇甫湜,都是后来的文坛名家。
他被贬到潮州的时候,看到当地百姓不懂教化,就办学校,教百姓读书;看到当地鳄鱼为患,就写《祭鳄鱼文》,组织百姓驱赶鳄鱼;看到当地农民生活困苦,就减免赋税,兴修水利。百姓们都爱戴他,说:“韩使君,是个好官!”
他写《师说》,里面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鼓励人们虚心向学,不要“耻学于师”——这其实是他对自己早年读书经历的总结:他当年在长安,要是没人“解惑”,要是自己“耻于问”,可能早就放弃了。
他写《进学解》,里面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告诫学生们要勤奋读书,独立思考——这是他对自己初入长安经历的反思:要是他当年在长安“嬉”于玩乐,“随”波逐流,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晚年的韩愈,成了唐朝的“文坛领袖”“一代文宗”,人们都尊称他为“韩昌黎”,把他和柳宗元并称“韩柳”,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站在长安的城楼上,看着脚下的繁华,想起20岁那年第一次来长安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感慨——当年那个“出门无所之”的穷小子,终于活成了想要的样子。
留给我们的:不止是文章,更是“不认输”的劲儿
韩愈的一生,最让人佩服的,不是他的文章有多好,不是他的官当得有多大,而是他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那种“不认输”的劲儿——
20岁闯长安,穷得吃不上饭,考科举落榜,被人嘲笑,可他没放弃,把书读成了精神靠山;
在幕府的几年,没被“功利”磨掉棱角,还是坚持读书、写文章,守住了读书人的风骨;
35岁考上科举,后来被贬官、受排挤,可他还是坚持“经世致用”,为百姓做事,为理想奋斗。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
——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别怕,差距是用来跨越的;
——没钱、没人脉、没背景不可怕,可怕的是丢了“本心”,没了“坚持”;
——读过的书,吃过的苦,都会变成你的底气,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力量。
再读韩愈的诗和文章,读的不只是文字,更是他的人生,他的坚持,他的“不认输”。就像他在《调张籍》里写的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他不仅是在赞美李白和杜甫,更是在说自己:不管别人怎么嘲笑,怎么排挤,我都要像李杜一样,坚持自己的理想,写出有力量的文章。
韩愈走了,但他的“劲儿”留了下来——留给每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的人,告诉我们:别怕碰撞,别怕迷茫,把书读好,把心守住,总有一天,理想会照进现实,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就像20岁的韩愈在长安城南的小客栈里,借着油灯写下“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那样——你不放弃,书里的圣人,会陪着你;心里的理想,会等着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