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一章  剑啸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二十一章 (第3/3页)

又让人寻来工匠,照着汴梁旧炉的模样,在宫后空地支起新炉,第一炉炭火由赵构亲手点燃。

    老李带着薯种赶赴淮南时,正遇朝廷招募移民垦荒。他把薯种分给流民,手把手教他们挖垄、育苗,夜里就守在田边,像当年守汴梁的红薯田一样。有老兵哭着说:“李伯,这薯苗跟太祖当年种的一模一样,见了它,就像见了大宋的根!”

    消息传回临安,赵构特意让人送来新铸的铁铲,附信说:“朕在宫后种了半亩薯,等秋收时,要吃你烤的蜜心薯。” 这年冬天,淮南的薯苗竟熬过了寒潮,冒出的新绿在荒原上格外醒目。与此同时,临安的官署旁也立起了《耕织图》,图里除了稻麦,特意添了几株爬藤的红薯——那是楼璹特意加的,说要让百姓记着,种薯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绍兴元年的秋天,淮南迎来了南迁后的第一个红薯丰收。老李挑了最大的蜜心薯,烤得焦香,快马送回临安。赵构正在宫后薯田查看,见红薯藤蔓爬满田垄,接过烤薯一掰,甜汁流了满手。他咬了一口,突然想起太祖当年“以薯换盟”的旧事,眼眶微热。

    “陛下,百姓都说,这红薯比岁币管用,种活了薯苗,就不怕金兵了!”老李笑着说,怀里还揣着那半块焦红薯皮。

    赵构望着远处的炊烟,把焦红薯皮放在新炉边,炭火正旺,甜香飘得满宫都是。他终于明白,太祖留下的从不是一块红薯皮,而是“百姓安则江山安”的道理。这偏安的临安或许不是长久之都,但只要红薯苗还在长,百姓还能吃上热烤薯,大宋的火种就不会灭。

    风吹过临安的薯田,也吹过淮南的荒原,新栽的薯苗在风中轻摇,带着跨越山河的甜香,暖了这飘摇的江南。

    本章结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