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第1/3页)
奸骨朽与薯根深:伪诏暖不了,民心自生根
绍兴二十五年的秋霜,先落在了临安的秦府,再洒到浙西的红薯田。老赵蹲在田埂上,用袖子擦去薯叶上的白霜,指尖触到藤蔓下饱满的薯块——这是从鄂州军屯带出来的最后一批蜜心薯种,在浙西的山地里扎了根,却要顶着“薯税”的名头,每收十斤就得缴三斤给官府。
“赵大哥,税吏又来了!说今年折帛钱不够,要加征‘薯苗捐’,连没挖的薯都要估税!”邻村的阿福喘着气跑过来,裤脚沾着泥,怀里揣着半块啃剩的红薯干。
老赵直起身,望着远处田埂上插着的“官督垦荒”木牌,嘴角扯出冷笑。绍兴和议后这些年,临安城里的诏书一道接一道说“休兵息民” ,可实际呢?战时的经总制钱、月桩钱没废,反倒添了“薯税”“醋息钱”,连粪船都要插着宫旗收税。他摸出怀里用布包着的焦红薯皮——这是岳飞被害前,用炭笔在上面划了“民心”二字的那块,边缘的炭痕被体温暖得发暗。
正说着,几个穿着皂衣的税吏扛着秤走来,领头的斜眼扫过薯田:“奉府尹令,今年蜜心薯收成好,每亩加捐五斤。抗捐的,就把薯田充公!”
“充公?这是我们开荒种的田!”阿福攥紧了拳头,身后的农户们纷纷围上来,手里都捏着锄头——这薯田是他们逃荒来浙西后,跟着老赵一锹一锹挖出来的,去年大旱,全靠红薯才没饿死。
税吏举起水火棍要打,老赵突然上前一步,扯开布包亮出焦红薯皮:“认得这东西吗?当年岳将军用它换过军粮,护过百姓!如今你们拿着朝廷的伪诏,要抢百姓的活命薯?”
那焦红薯皮上的“民心”二字虽淡,却像针一样扎得税吏们后退半步。他们早听说过岳家军的薯种故事,只是不敢明着反驳,只能硬着头皮喊:“岳将军是罪臣!这破皮子当不了免捐令!”
“罪臣?”老赵提高了声音,把红薯皮举得更高,“去年蝗灾,是这‘罪臣’留下的薯种救了浙西十万百姓!临安城里秦桧刚死,你们就学着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