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第1/3页)
隆兴北伐薯为粮:初心燃又灭,薯种不曾荒
绍兴三十二年的夏风,终于吹暖了西湖边的岳飞墓。老李拄着拐杖,把一块烤得焦香的蜜心薯放在墓碑前,石台上的焦红薯皮泛着温润的光——那是岳飞当年刻过“民心”二字的旧物,如今被新帝赵昚派人送了回来。远处的宫城里,刚即位的孝宗正对着这份信物发呆,指尖抚过炭痕,突然拍案:“传旨,为岳飞平反,追谥武穆!” 话音落时,殿外传来百姓的欢呼,比新年的爆竹还响亮。
这年秋,孝宗召张浚入宫,案上摆着两份奏疏:一份是江淮军屯的垦荒册,一份是老赵从浙西送来的薯种收成报。“张先生,”孝宗把焦红薯皮推到案中,“当年岳将军用军屯薯养兵,如今朕要北伐,这薯种就是粮草根本。” 张浚望着那熟悉的焦皮,想起岳飞当年的勇毅,慨然领命:“臣已令淮西军屯全种蜜心薯,耐寒薯苗也从浙西调运,明年开春,可收粮十万斛!”
消息传到浙西,老赵正带着农户给薯田起垄。听闻朝廷要北伐,还要用岳家军的薯种当军粮,他当即挑了最饱满的薯种,装了三大车往淮西赶。路过岳飞墓时,老李塞给他一坛米酒:“告诉张枢密,这薯种是百姓的心意,种活了,就离中原近了一步。” 沿途的流民见了薯种车,纷纷加入垦荒队伍——当年靠薯干活下来的人,都想借着这薯苗,盼回失地的亲人。
隆兴元年春,淮西的军屯田连成了绿海。老赵光着脚在田里教兵士育薯苗,张浚带着李显忠来视察,见薯藤爬得齐整,兵士们捧着刚挖的红薯啃得香甜,忍不住赞道:“这薯种比占城稻耐活,三个月就能收,真是北伐的及时粮!” 李显忠把红薯往怀里一揣,拍着老赵的肩膀:“等打下宿州,我用这蜜心薯犒劳弟兄们!” 此时的孝宗在临安宫后也种了半亩薯,亲手浇完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