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共筑巴别塔 (第2/3页)
诸如“比例失衡”或“功能优先”,需要苏月白耐心解读,陆曦明才能跟上思路。宁影则完全活在自己的线条与明暗世界里,除了必要的询问,几乎不参与讨论。
为了更深入了解图书馆历史,他们决定去校史资料室碰碰运气。资料室管理严格,一次只能进入两人。苏月白和叶辰作为“逻辑与沟通担当”首批进入。他们在泛黄的档案卷宗里,竟真的找到了当年图书馆的设计草图和一些建造记录。出来时,苏月白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叶辰手中也多了几张复印资料。
然而,在解读一份关于图书馆大门意象的模糊记载时,小组内部产生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分歧。陆曦明凭借想象,坚持认为门楣上的装饰象征着“知识之门向所有人敞开”;苏月白根据找到的文字资料,倾向于“这是对古典学问的致敬”;而叶辰则从建筑符号学角度冷静指出,更可能是一种“权威与秩序的体现”。三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下。
一直安静旁听的宁影,忽然拿起铅笔,在一张废纸上快速临摹下门楣的图案,指着其中一个极其细微的、类似天平纹样的雕刻,轻声说:“或许,不一定是单一的寓意。看这里,像天平,也像展开的书页。会不会是……‘知识面前的平等与秩序’?”
她的话像一颗冷静的石子,让争论的漩涡暂时平息。叶辰接过那张纸,仔细看了看,眼底闪过一丝赞赏:“宁影的观察很可能更接近真相。这个纹样结合了古典元素,天平象征公正/平等,书页代表知识,符合公共建筑的身份。”苏月白也凑近看,点头认同。陆曦明拍了拍脑袋:“有道理!还是宁影眼睛毒!我这脑子就会天马行空!”他爽快地放弃了自己的“浪漫”解读。这次小小的学术争执,非但没有造成隔阂,反而让他们意识到彼此思维的互补性——陆曦明的发散、苏月白的感性、叶辰的理性、宁影的敏锐,结合在一起,才能更接近事物的全貌。
报告撰写进入攻坚期,又一个晚上,四人在咖啡厅熬到深夜。窗外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打断了他们回宿舍的计划。雨声敲打着玻璃窗,室内暖黄的灯光显得格外温馨。工作暂时告一段落,气氛松弛下来。
陆曦明跑去柜台点了四杯热可可和一碟薯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