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八章 东宫启蒙传薪火,江南治水纾民忧  凌燕归凰:侯府嫡女重生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三十八章 东宫启蒙传薪火,江南治水纾民忧 (第2/3页)

起到关键作用,若是她能前往江南,治水工作定能事半功倍。思索片刻后,他点头说道:“好!朕答应你。但你一定要答应朕,注意安全,每日都要给朕传回消息,让朕知道你安好。”

    凌燕笑着点头:“陛下放心,臣妇定会注意安全,尽快平定江南水患,让百姓早日重返家园。”

    次日,凌燕便与徐大人一同启程,前往江南。随行的还有工部的百名工匠、大量的粮草与银两,以及凌燕特意准备的治水工具 —— 她根据现代治水理念,设计了 “龙骨水车” 用于排水,“石笼坝” 用于加固堤坝,还准备了大量的铁锹、锄头,用于疏浚河道。

    经过十日的行程,凌燕与徐大人终于抵达江南的受灾地区。眼前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 洪水淹没了大片的农田,村庄里的房屋大多倒塌,百姓们躲在高地或临时搭建的棚屋里,面黄肌瘦,眼中满是绝望。不少百姓看到朝廷的队伍,纷纷围了上来,跪地哭求:“大人,救救我们吧!我们的家园被淹了,粮食也吃完了,再这样下去,我们就要饿死了!”

    凌燕连忙上前,扶起百姓,声音温和却坚定:“乡亲们,大家放心!朝廷已经派我们来救助大家,带来了足够的粮草与银两,还会帮大家疏浚河道,加固堤坝,重建家园。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渡过难关!”

    随后,凌燕与徐大人立刻展开工作。他们将随行的工匠与当地的青壮年男子组织起来,分成两队:一队负责用龙骨水车排水,尽快排出农田与村庄里的积水;另一队负责疏浚河道,清除河道里的淤泥与杂物,确保水流畅通。

    凌燕亲自指导工匠们搭建石笼坝 —— 用竹笼装满石块,层层叠叠地堆在堤坝决口处,再用泥土加固。这种石笼坝不仅坚固耐用,还能适应水流的冲击,比传统的土坝更能抵御洪水。工匠们按照凌燕的指导,很快便修复了几处较小的堤坝决口。

    徐大人看着凌燕设计的治水工具与方法,心中满是敬佩:“皇后娘娘,您设计的龙骨水车排水速度真快,比传统的水桶排水快了三倍不止;这石笼坝也比土坝坚固,若是早用这种方法,堤坝也不会轻易决口了。”

    凌燕笑着说道:“这些方法只是暂时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江南水患,还需要制定长远的治水规划。我们可以在长江沿岸修建更多的水库,用于调节洪水;在河道两侧种植柳树,利用柳树的根系加固河岸;还可以鼓励百姓修建梯田,减少水土流失。这些方法虽然耗时耗力,但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问题。”

    徐大人连连点头:“娘娘的想法真是长远!待此次水患平定后,老臣便上奏陛下,请求在江南推行这些治水措施,让江南百姓再也不用受水患之苦。”

    在凌燕与徐大人的带领下,江南的治水工作进展顺利。半个月后,农田与村庄里的积水基本排尽,主要的堤坝决口也已修复,百姓们开始陆续返回家园,重建房屋,补种庄稼。

    为了帮助百姓尽快恢复生产,凌燕还上奏萧景珩,请求免除江南受灾地区三年的赋税,同时调拨十万斤粮种,免费发放给百姓。萧景珩欣然同意,立刻下令户部执行。

    百姓们得知朝廷免除了三年赋税,还免费发放粮种,心中满是感激。不少百姓自发地来到治水工地,帮助工匠们疏浚河道、加固堤坝。一位老农握着凌燕的手,哽咽着说道:“皇后娘娘,您真是百姓的再生父母啊!以前遇到水患,朝廷只是象征性地发放一些粮食,从未像这次这样,不仅救我们性命,还帮我们重建家园,免除赋税。我们这辈子,都会铭记朝廷的恩情!”

    凌燕笑着说道:“老人家不必客气。朝廷就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江南定会越来越好。”

    就在江南治水工作即将完成时,凌燕接到了萧景珩的密信 —— 太子在东宫学习时,提出了一个关于西域治理的想法,希望凌燕能尽快回京,与他一同商议。

    凌燕看完密信,心中满是好奇。太子才十岁,竟能提出西域治理的想法,想必是在沈太傅的教导下有了不少收获。她与徐大人商议后,决定由徐大人留在江南,负责后续的治水工作与百姓安置,自己则尽快回京,与太子、萧景珩一同商议西域治理之事。

    启程回京的前一日,凌燕来到江南的一座村庄,看到百姓们正在重建房屋,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江南百姓终于摆脱了水患的困扰,重新燃起了对生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