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盛世初显承民心(大结局上) (第2/3页)
也看不到往年雨后泥泞不堪的景象。几位妇人坐在自家门口,一边晾晒新收的棉花,一边聊着家常,看到凌燕一行人,纷纷热情地打招呼;孩子们则围在萧承煜身边,拿着刚摘的野果,邀请他一起去河边捉小鱼。
走到村落中央的晒谷场,凌燕看到有几个工匠正在搭建一个木质结构的架子,架子下方还连着齿轮与踏板。她好奇地走上前,问道:“这位师傅,你们搭建的这是什么?看着像是用来干活的工具?”
工匠停下手中的活,连忙躬身行礼:“回皇后娘娘,这是按照您去年画的图纸做的‘龙骨水车’!去年您在江南治水时,教我们用龙骨水车排水,大家觉得特别好用,今年就想着做几台放在村里的灌溉渠边,用来给田浇水。您看,只要有人踩着踏板,齿轮就会带动里面的龙骨,把渠里的水抽到田埂上的灌溉沟里,比以前用木桶挑水快多了,几个人一天就能浇完几十亩田!”
凌燕仔细观察着龙骨水车的结构,见工匠们不仅按照图纸完成了基本框架,还在踏板处加了软垫,在齿轮处涂了润滑油,显然是在实际使用中做了优化。她笑着点头:“你们做得很好,还加了这么多实用的小改进!这龙骨水车不仅能用来浇水,将来遇到小的洪涝,还能用来排水。你们可以多做几台,不仅自己用,还可以教附近村落的人做,让更多百姓能用上这省力的工具。”
从村落出来时,已近正午。江南的阳光变得温暖,照在身上让人觉得舒服。萧景珩看着凌燕略带笑意的侧脸,轻声说道:“看到百姓们这样的生活,朕心里也踏实。以前朕总担心,新政推行会遇到阻力,担心百姓不接受新的技术与制度。现在看来,只要是真正对百姓有利的事,他们不仅会接受,还会主动去改进、去推广。就像这龙骨水车,你只是画了图纸,教了基本用法,他们就自己优化了结构,还想着要教给其他村落的人。”
凌燕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田野,农户们仍在忙碌,田埂上不时传来他们的笑声:“百姓是最实在的,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是‘新政’,但他们知道什么能让日子变好。我们推行的梯田、水利、农具改良,都是能直接让他们受益的事,他们自然愿意支持。不过我们也不能松懈,江南只是大靖的一部分,北疆的游牧部落还需要更好的通商政策,西域的学堂还需要更多的教师,中原的荒地还需要开垦 —— 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离开江南后,凌燕与萧景珩回到京城,随即召集六部官员,商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江南的治水与农耕经验。户部首先拨银一百万两,用于在长江、黄河沿岸修建新的堤坝与梯田;工部则选派两百名工匠,前往各地指导百姓制作龙骨水车与改良农具;吏部挑选五十名清廉能干的官员,前往各州县担任 “农政官”,专门负责指导农耕与水利建设。
与此同时,边疆的通商政策也在稳步推进。朝廷在北疆的张家口、西域的楼兰城增设了通商口岸,允许中原商人与游牧部落、西域各国进行自由贸易,还专门设立了 “通商驿站”,为往来商队提供住宿、饮水与安全保护。以前中原的丝绸、茶叶运往西域,需要经过多层中间商,价格翻了好几倍,如今商队可以直接与西域商人交易,不仅中原商人赚得更多,西域百姓也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中原的商品。而西域的玉石、马匹、葡萄美酒,也通过通商口岸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丰富了中原百姓的生活。
国子监司业曾向萧景珩上奏,说如今京城的商铺里,能看到西域的葡萄干、北疆的奶酪,甚至还有安息国的香料,百姓们的生活比以前丰富了不少。萧景珩看到奏报后,特意带着凌燕去京城的集市上逛了一圈。集市里人头攒动,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商品,有中原的瓷器、丝绸,也有西域的玉石、毛皮,还有农户自家种的蔬菜、水果。一位卖西域葡萄干的商贩看到萧景珩与凌燕,连忙热情地介绍:“客官,您尝尝这葡萄干!这是从西域楼兰运来的,又甜又有嚼劲,以前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吃到,现在咱们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了!自从朝廷开了通商口岸,西域的货物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我们做买卖的也能多赚点钱,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教育方面,州县学堂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到这年秋天,大靖的州县学堂已突破两百所,不仅中原地区实现了 “县县有学堂”,西域的楼兰、龟兹,北疆的蒙古部落,都开设了学堂。朝廷还从国子监挑选了三百名优秀的文人,派往各地担任学堂教师,同时编写了统一的教材,既教授儒家经典,也传授农耕、算术、水利等实用知识。在西域的一所学堂里,教师曾给凌燕写过一封信,说学堂里有一半的学生是西域部落首领的子女,这些孩子不仅学会了汉字,还能背诵《农政全书》的片段,甚至能画出简单的灌溉渠图纸 —— 他们说将来要把中原的农耕技术教给部落里的人,让西域的绿洲也能长出更多的粮食。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便到了冬至。按照大靖的习俗,冬至这天宫中要举办家宴,不仅帝后与皇子、公主参加,还要邀请朝中重臣与他们的家人,一同庆祝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