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盛世初显承民心(大结局上) (第3/3页)
至佳节。
这日的长乐宫被装扮得格外喜庆,殿内悬挂着红色的宫灯,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 —— 有江南的新米煮的米饭,有西域的烤全羊,有北疆的奶酪,还有中原的饺子与糕点。凌燕与萧景珩坐在主位,身边坐着萧承煜与其他几位年幼的皇子、公主;沈太傅、徐大人、赵毅等重臣与他们的家人则坐在两侧的桌前,整个大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家宴进行到一半,凌燕让人取来一本厚厚的册子,册子封面用烫金的字体写着 “大靖惠民录” 四个字。她将册子递给萧承煜,说道:“承煜,你把这本《惠民录》读给大家听听吧。这里面记录的,是这几年我们推行新政以来,各地百姓的反馈与收成、学堂的情况,还有大家送来的书信与图画。”
萧承煜接过《惠民录》,翻开册子,清脆的声音在大殿里响起:“江南苏州府,本年水稻收成比去年增加三成,百姓送来新米一斗,书信一封,言‘多谢朝廷修堤坝、教梯田,今岁一家五口能吃饱饭,还能存下两石米’;西域楼兰城,学堂招收学生两百人,其中部落首领子女五十人,送来学生画的学堂图一幅,图中学堂外种着胡杨树,学生们在课堂上读书;北疆张家口,通商驿站本年接待商队五百支,中原丝绸卖出十万匹,西域玉石卖出五千斤,商户送来账本一本,言‘通商后利润增加五成,已雇工匠扩建店铺’……”
萧承煜读得认真,殿内的众人听得专注。当读到西域楼兰百姓的书信时,萧景珩示意他停下来,接过册子,翻到那封书信,轻声念道:“臣乃西域楼兰百姓阿古拉,今岁家中水稻收成三百石,足够一家十口食用;小儿阿木在学堂读书,已能识千字,还能帮部落里的人画灌溉渠图纸。臣无以为报,特寄此信,谢陛下与皇后娘娘带来的太平与好日子。以前臣总担心部落会被其他部落欺负,担心庄稼会被洪水淹,现在有朝廷的保护,有学堂教知识,有新的农耕技术,臣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臣只愿大靖永远太平,陛下与皇后娘娘长命百岁!”
念完书信,萧景珩抬头看向凌燕,眼中满是温柔与感慨:“凌燕,你看,我们做到了。当年你刚入宫时,说要让大靖的百姓都能吃饱饭、读上书,现在这些都慢慢实现了。江南的百姓有了好收成,西域的孩子能上学,北疆的商队能安心通商 —— 这就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
凌燕看着萧景珩,眼中泛起微光。她想起穿越之初,自己刚到永宁侯府,面对陌生的古代世界,满心都是惶恐与不安,那时她从未想过,自己能与萧景珩一起,改变这么多事情。她轻声说道:“是啊,我们做到了。但这不是结束,只是开始。将来我们还要继续修水利、办学堂、通商路,让大靖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繁荣起来。等我们老了,承煜能接过我们的担子,继续守护这份太平,让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都能生活在一个没有饥荒、没有战乱的大靖。”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轻微的 “簌簌” 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窗外飘起了雪花,洁白的雪花从天空缓缓落下,落在宫灯上、落在屋檐上,很快便将宫殿装点得银装素裹。殿内的烛火摇曳,映着窗外的雪景,更显得殿内温暖如春。
萧承煜跑到窗边,看着飘落的雪花,兴奋地喊道:“父皇,母后,下雪了!今年的雪下得真早,明年一定是个好年景!刚才先生说,‘瑞雪兆丰年’,明年天下的庄稼一定能有好收成!”
殿内的众人也纷纷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的雪景,脸上满是笑意。徐大人笑着说道:“陛下,皇后娘娘,这雪下得正好!明年春天,我们就可以在黄河沿岸继续修堤坝,有这雪水滋润土地,明年的庄稼肯定能长得更好!”
沈太傅捋着胡须,感慨道:“老臣活了七十岁,从未见过像现在这样的太平日子。百姓有饭吃、有书读,边疆安定,商路畅通,这都是陛下与皇后娘娘的功劳啊!老臣相信,只要朝廷能一直这样重视民生,大靖的盛世一定能传得很久、很远。”
凌燕与萧景珩并肩站在窗边,看着窗外的雪景与殿内欢声笑语的众人,心中满是安宁与幸福。萧景珩握住凌燕的手,指尖传来熟悉的温度,他轻声说道:“凌燕,有你在身边,真好。如果没有你,或许大靖不会有今天的样子。”
凌燕靠在萧景珩肩头,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轻声回道:“陛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你愿意相信我,给我机会推行新政;是大臣们愿意配合,齐心协力做事;是百姓们愿意努力,用双手创造好日子。我们所有人一起,才能有今天的太平盛世。”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殿内的笑声与谈话声交织在一起,伴着窗外的落雪声,汇成一首安宁祥和的乐章。这乐章,属于大靖的每一位百姓 —— 无论是江南的农户、西域的学子,还是北疆的商人;属于为大靖操劳的每一位臣子 —— 无论是教书育人的沈太傅、治水有功的徐大人,还是镇守边疆的赵毅;更属于携手并肩、一心为民的帝后,属于这个正在蓬勃生长、走向繁荣的大靖王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