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国际交换生 (第2/3页)
夜的日子。
独立日假期,方舟突然出现在我宿舍楼下。他申请到了哈佛的短期访问项目。
“你怎么不告诉我?”我又惊又喜。
“想给你个惊喜。”他笑着举起手里的中餐外卖,“听说你想念宫保鸡丁了。”
我们坐在查尔斯河畔的长椅上分享晚餐,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方舟说起他在哈佛的见闻,我分享在MIT的收获,就像回到了北师大那些并肩奋斗的日子。
“感觉我们都在快速成长,”方舟轻声说,“有时候快得让人害怕。”
我懂他的意思。当每个人都在全力奔跑时,难免会担心被落下,或者落下别人。
假期结束后,怀特教授邀请我参与一个跨国合作项目——与美国、德国、日本的研究团队共同研究文化背景对梦境内容的影响。
第一次视频会议,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当讨论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托梦”观念时,我忽然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视角。
“在中国文化中,梦境常常被赋予超越个人心理的意义,”我努力组织着英语句子,“这种文化认知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梦境的记忆和解释......”
会议结束后,怀特教授特意留下我:“你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视角。跨文化研究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本土化的理解。”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里写道:
在异国他乡,反而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根。
我的文化背景不是障碍,而是独特的资源。
随后的研究中,我主动承担了中国样本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通过社交媒体,我联系到世界各地留学的中国学生,记录他们的梦境报告和文化适应程度。
初步分析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化冲击越强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