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章 “林-弗模型”的提出  心灵种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36章 “林-弗模型”的提出 (第2/3页)

开始修改计算模型,陈浩重新分析了北师大的数据,我们发现所有的矛盾点都开始迎刃而解。

    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工作,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逐渐成型。我们将它命名为“林-弗模型”(Lin-Freud Model),以纪念两个时代、两种文化在心灵探索上的对话。

    模型的核心观点是:梦境是大脑的情感调节系统,通过干预梦境,我们可以增强大脑的情感调节能力,从而促进心理创伤的康复。

    论文写作阶段,我们面临着一个重大决定:是否要在顶级期刊上挑战现有的理论范式?

    “这会引来很多批评,”艾默生教授提醒我,“学术界对颠覆性理论从来都不友好。”

    但团队的决心很坚定。陈浩说:“如果数据支持,我们就应该勇敢地提出来。”方舟补充道:“真正的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边界。”

    《自然》杂志收到我们的论文后,组织了特别评审。五位审稿人来自不同领域,他们的意见分歧很大。有的称赞这是“革命性的突破”,有的则质疑“证据不够充分”。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其中一位审稿人写道:“这个模型巧妙地连接了弗洛伊德的古典理论与现代神经科学,为心理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

    论文发表的那天,实验室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但我们都清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果然,论文一经发表就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讨论。推特上出现了#LinFreudModel的热议,学术论坛里充满了争论。有人称赞这是“心理学的范式转移”,也有人批评这是“不成熟的推测”。

    最意外的支持来自MIT的怀特教授。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我们的模型“为理解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与此同时,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一位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公开表示:“这个模型又回到了弗洛伊德的推测性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倒退。”

    面对争议,我们决定用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