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挖墙脚 (第3/3页)
来的北洋水师主力舰规模是个什么样子,尽管有了他的‘插’手,主力舰队亦是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主力舰采办经费是一定的,不可能出现太过夸张的增幅亦或是缩减。当然若是大沽船厂的成长速度让人满意,未来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很可能会有两艘是其生产,这还是极为理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不过更多的可能是只有自己捐建的一艘而没有后续订单……
大沽船厂是王伯良自己的产业,他也没有闽浙总督的荷包这么阔绰,更不是福建船政局那般的“福利单位”。船厂要生存下去甚至是良‘性’发展,这都需要正确的经营策略,总不能依照自己的‘性’子进行补贴北洋水师,这样是活不下去的。
大型主力舰既然不能指望从中获得什么利润,亏本几乎已经成为定局,那么王伯良便将弥补亏空的希望放在小型辅助作战舰种上鱼雷艇、炮艇、巡警船、通信舰……别看这些舰种小,就算配齐武器也不过六七万两上下一艘,但架不住其用途广泛数量众多,最重要的是北洋水师可以采购,南方诸多省份亦是会对其有着不小的兴趣。
北洋水师一向是清国战舰采购的风向标,当年的蚊子船和现在超勇扬威两舰,这些都是南方水师所追随跟进的,当然东面的日本亦是以北洋水师战舰为目标日本海军的筑紫号便是超勇扬威的同级姐妹舰,不过此时这艘战舰还属于智利海军,后来委托给英国代为转售,只是老李真心看不上这一级别的战舰,而日本人不知内情却是一头撞了进来,明年六月日本和智利政fǔ将会就这艘战舰达成最终‘交’易。
指望着南方水师采购三号舰这样的大型战舰有些不大现实,但是若北洋水师大规模采购大沽船厂所建造的各类辅助‘性’的小型舰只,这将会是对南方水师的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做法南方水师受困于经费拮据,动辄六七十万两的巡洋舰采购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加装武备之后也不过才五六万两的鱼雷舰他们还是能够买得起的,而且采购数量不会少。
王伯良希望能够以小型舰只的利润来弥补三号舰的亏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即便这件事‘操’作顺利,大沽船厂需要卖出多少艘这样的小型舰只才能补得回来?毕竟大沽船厂是不能像其他机器局那样自己生产武器的,所谓卖战舰就是在船体上赚的银子也是极为有限,真正的利润点还是要落在舰载蒸汽动力系统上。
不过就目前来看,在蒸汽机方面王伯良手下的工程师们还在玩着福建船政局六七年前已经玩剩下的技术。光绪二年(1876年)五月,吴赞诚正式就职为船政大臣之后,便立刻根据船政局的情况全面抛弃木船,转产铁胁木船,正因为如此才会需求更大马力的蒸汽机,当年便从英国谟士莱公司采购了两台七百五十匹马力的新式康邦蒸汽机,这种蒸汽机正式复式蒸汽机,船政局购买这两台蒸汽机的用意便是以此作为仿制依据。
福建船政局在铁胁木船的建造行动中推进速度出人意料的快,从光绪元年兴建铁胁厂,光绪三年便造出了第一艘铁胁兵船威远号。当然这艘威远号所使用的铁胁全部是从法国进口的,蒸汽机也不是国产的,但是自威远号之后所有的事情就非常明了了,船政局开始成批生产铁胁兵船和七百五十匹马力蒸汽机。
可以说在这种型号的蒸汽机生产上,福建船政局有着自己非常成熟的套路了。与科瑞比从上海和福建挖人自己也开启仿造复式蒸汽机一样,王伯良同样也想吃现成的,不过他的胃口比科瑞比更厉害。人家挖的三十名铁工连魏瀚的徒子徒孙都算不上,顶多也就是个艺徒,而王伯良动的则是福建船政局在动力系统上的根基。
丁日昌与吴赞诚算是一对‘私’‘交’不错的密友,只是这对密友的健康实在是非常差劲,两人因为升迁和身体原因,担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时间总共加起来还不到两年。从光绪三年开始,丁日昌就连续病假,挣扎了一年之后还是因病而被免职。说来也巧,当时吴赞诚正好顶丁日昌的缺,从船政大臣升为福建巡抚,前去拜访丁日昌,结果就病倒在丁日昌的家中,最后朝廷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得将黎兆棠拿去顶缸就任船政大臣。
不过丁日昌和吴赞诚两人却将船政局由建造木制战舰转为建造铁胁木船定下了基调,后续的黎兆棠非常完美的执行了这一计划,这并非是他们多么有远见非常了解战舰的发展,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吴赞诚之前船政局建造过十九艘轮船,所需的木胁都是从南洋进口的,但是这种天然的弯木来源日益困难,价格也是步步高升,迫于无奈之下才有木胁改为铁胁。
原本丁日昌在升任福建巡抚之前曾经向朝廷建议过,新任船政大臣最好在舜天府尹吴赞诚和布政使衔津海关道黎兆棠中间选一个接任,朝廷选择了吴赞诚。这事不过才一年多点,船政大臣的位子终究还是黎兆棠坐了上去。
不过黎兆棠就任船政大臣之后,却是掀起了船政局造船的第二‘波’风‘潮’。从光绪三年(1877年)开始,威远号作为第一号铁胁兵船开始下水之后,同级别的铁胁木船超武号、康济号、澄庆号、横海号都相继下水,这在江南制造局停止造船业务之后显得格外耀眼。
最为难得的是,这些新造的铁胁木船至少在设计上真的是摆脱了以往“军民两用”的局面,都是真正的作战舰只。当年左宗棠定下的“军民两用”策略,在沈葆桢时代开始怀疑,进而转变造舰设计思维,到了黎兆棠这里终于开始“专业”起来。
如果王伯良没有记错的话,船台上那艘开济号巡洋舰采用的动力可是一台康邦省煤卧式复式蒸汽机,功率已经打到了两千四百匹马力。开济号巡洋舰是福建船政局的第二十四号舰,后续同级别的巡洋舰还有镜清号和寰泰号,这就意味着船政局在蒸汽动力系统方面有了更强的突破。
不过魏瀚他们这些船政动力专家们的水平也就仅限于此了,不是他们的能力不够,而是船政局的平台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向上前进的基础了王伯良可是清楚的记得二十九号舰便是鼎鼎大名的平远舰,其动力系统与开济号相同。这中间可是足足有五六年的时间差,同样的时间段他们却还是在原地踏步,若非无奈,王伯良不相信他们会造出一艘航速如此之低的全钢战舰来。
正是因为魏瀚他们受到船政局的制约太大,王伯良才会想着将他们调到自己这边来。他可以出资购买欧洲最先进的蒸汽机,并且在此基础上亲自‘操’刀进行改进,然后由他们来进行消化吸收主持批量生产工作。
说起来大沽船厂和福建船政局都是非常类似的,船政局的前景甚至还要更好一些船政局拥有武器制造权力,虽然能力有限无法与江南制造局相提并论,却也总好过王伯良的大沽船厂,要知道武器的价格可是要占到军舰全价的三分之一以上。
苦哈哈的造船体,就算实现了从铁胁木船到铁船体乃至钢船体又能怎样,除非拥有制造钢面铁甲这种“高科技装甲”的技术,否则想靠建造船体来发展船厂绝对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如果说福建船政局能够靠造舰生存下去,那必然是在自己制造的蒸汽动力系统上占了莫大的便宜;而至于王伯良的大沽船厂则是走得另外一条路,依托自己的钢铁厂来降低船只生产成本。船政局正是因为没有自己的钢铁产品来源,只能靠进口,即便是造铁胁木船,光是船舶龙骨框架和蒸汽机动力系统所需的钢铁就让它的成本暴涨了。
大沽船厂与伏尔铿船厂合作的重要基点便是在于船舶动力系统的制造,当然船厂管理,船舶设计也是王伯良所看重的。马尾船厂在清法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损失,魏瀚他们在蒸汽机技术上一直迟迟不能向前推进估计也是受了这个因素的干扰。
若是能够得到魏瀚这一批技术人员,王伯良相信在伏尔铿船厂的帮助下,大沽船厂的船舶动力系统的制造不敢说能够赶超欧洲一流水平,但至少在技术上紧跟欧洲脚步还是能够做到的。这也涉及到“三号舰设计方案”的后续重要升级工作三号舰的设计方案首重防御和中小口径火炮,至于动力系统却是不怎么看重,王伯良打得算盘便是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陆续升级北洋水师主力舰的动力系统,使之能够不弱于日本舰队的水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