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八章 捆绑的联盟  帝国黎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百四十八章 捆绑的联盟 (第1/3页)

    对于中国历史只要略微有所了解的人便可以明白,在积欠如此多的军饷之下还能够调动军队进行作战并且战而胜之,这种情况就算往上推算两千年也是屈指可数的,更不用说最近这几十年中所发生的军事调动了。

    左宗棠、沈葆桢从出身上来看都是曾国藩麾下的湘军体系,他们成名之路都离不开曾国藩的提携,但最终还是与曾国藩决裂,归根结底不过就这“军饷”二字而已在对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军事行动中,地方督抚的权力扩张打破了清朝自立朝以来所有的常规,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利,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再多的银子也不会觉得多的,资源就是这么一点,曾左沈三人就为了这点资源最终还是分道扬镳。

    左宗棠西征对付的敌人,其战斗力也许比不上太平军,但是架不住作战距离远啊,甚至在一些朝廷士大夫眼中,除了陕甘两省之内的战斗,到了新疆简直无异于“出国作战”。征讨对象的超远距离使得军费支出陡然上升,几乎到了一个令朝廷绝望的地步,欠饷在一般人眼中也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了。

    大清帝国在刚刚经历了太平天国和捻军两次几近全面内战的大型战争之后,帝国的财政虽然说不上处于崩溃的边缘,但困窘那是绝对的。对于西北阿古柏和回‘乱’,若是放在中原腹地绝对不可能闹得这么大,之所以形成气候便就在一个“远”一辆大车撑死能够装六百斤粮食,一人一头骡子赶车,骡子每天就要八斤粮食,车夫则要两斤,返程还需要有途中的消耗,中间更有土匪挡道,可以说大车只要进入新疆,其运输功能就成了“负数”。

    同治九年(1870年)清廷命令铭军开赴新疆之时,李鸿章就曾说过“以南勇出塞,开千古之奇局”的风凉话,更是借此做文章提出“非开设铁路则新疆甘陇无转运之法”在老李看来,没有铁路运输的先决条件,大清国想要取得西征的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

    大清国的官场是一张复杂的网,后世对于晚清政局和主要政治人物的研究探讨几乎是众说纷纭,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王伯良在前世的时候可以只关心海军方面的话题,在坛子里面进行“技术‘性’碾压”,政治人物的是非可就不是他的菜了,但是当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在这个时代

    出于阵营上的站队问题,作为李鸿章最为强劲的对手,王伯良肯定是要与左宗棠划清界限的,而老左在很多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也让王伯良看得不顺眼,但在西征问题上,老左无论是在道义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是无可挑剔的,就算嘴上不说他也绝不可能轻易附和李相国来说违心话。

    事实上在王伯良看来,无论内斗如何‘激’烈,但在国战问题上是绝对不能站错队的。李鸿章偏偏就站错了队,尽管在某些问题上,诸如铁路运输还算是比较有道理,但在所谓“南勇出塞”的论调上,王伯良内心中的评价绝对是“狗屁言论”。

    后世那场奠定共和国基业的战争中,最先出现在朝鲜战场上的军队就是南方军队,尽管战争惨烈无比,但就算再过五十年向来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的美国佬也不敢说自己就是胜利者南军不能北上,北军不能南下,那还养军队干什么?

    “新疆建省势在必行,这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胡先生专‘门’为此跑一趟却是有些‘浪’费功夫了……”王伯良笑了笑,胡雪岩来京碰到这个节骨眼上也许是巧合,但事情发生之后,不管如何借口这就都算不上是巧合了,尤其是当下大半夜的还来找自己,那肯定是有什么想法的。

    一直以来王伯良和胡雪岩双方合作的还算是非常愉快的,都在彼此身上挣到了大钱,并且也都顺便解决了自己手头上比较棘手的问题王伯良的机器缫丝厂产能扩张的极为迅速,有此作为后盾胡雪岩也不怕自己手头囤积的蚕茧土丝都烂在自己手里,至少经过机器缫丝之后,保存得法的话可以延长不少时日。不要小看这点时间,法国人就是因为算错了这个时间点,结果被胡雪岩反攻倒算着实吃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亏。

    如果说两人之间还有什么分歧的话,无非是左李之争延续到他们的身上,让他们的合作关系并不是这么稳固而已王伯良在日本收购蚕茧原料并没有瞒过胡雪岩,而胡雪岩在上海开设机器缫丝厂也是非常大方的请王伯良支援了一些技术人员和提供购买设备的‘门’路。

    虽说两人之间尚未爆发什么直接的冲突,但双方都在为把对方拉过来成为同伙而努力。在这方面王伯良非常希望胡雪岩能够成为自己的同伙,毕竟他和盛宣怀的关系糟糕无比,盛宣怀未必敢明火执仗的再来招惹自己,但暗中下一些小绊子不知不觉让自己吃点亏还是能够做到的。

    胡雪岩则是因为与王伯良合作之后更加不愿意与之为敌,他也非常赞同王伯良对左宗棠的判断拼寿命估计老左多半不是李中堂的对手,而且这种征兆越来越明显。不过左宗棠现在是因为西征的胜利红得发紫,反观李鸿章这些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动静,不仅在西征的政治判断上失误,更是在洋务事业上因为宫廷政争而连累保守清流指摘。

    这一次胡雪岩之所以这么急切的想与王伯良见面,就是因为他在路过天津的时候正巧发生了李鸿章老母病逝的消息才来的。原本这一次两人之间并没有会面的计划的,胡雪岩的船在新城靠岸的时候得到了这个消息,便放弃南下直接坐船又返回到天津与王伯良见面,心底也是存了三分将王伯良拉过来的意思。

    “左相的事情就算再小,放到老哥的头上也便成了头等大事,跑跑‘腿’也是算不得什么的……”胡雪岩摆摆手说道:“倒是这次听闻李相马上便要丁忧,不知是真是假?”

    “相国大人心中有何想法,岂是我这样小卒子所能揣测的?不过是尽人事以听天命而已!”王伯良苦笑的摇摇头。

    李鸿章心中到底是什么打算,现在就连王伯良也不敢吃准了,不过无论李鸿章是如何选择,这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决定既然上了这艘船,那就必须要跟到底,尤其是在这等多事之秋,任何犹疑或是其他不妥当的动作,都会被李鸿章记在心中。

    “老哥心思小弟明白,不过小弟心意已定却是万难更改的……倒是老哥切莫大意,适才说起偿还贷款,却是不知老哥有何打算?说起来小弟以为这借款的事情老哥还需慎重对待,须知当年有多少人对此嫉恨不已。现在左相位高权重,纵然有人想要生事亦是无可奈何,但对付老哥却并非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老哥对此需要及早有个决断……”

    胡雪岩心中打的什么主意,王伯良自然是非常清楚的,莫说左宗棠命不久矣,就算他能够长命百岁又能如何?如果说李鸿章处理洋务能力是六十分,老左怕是连三十分都没有,就算是老左的嫡系怕也会受到不少掣肘,若是自己“叛逃”过去,怕也是没什么好果子吃。

    不过说起来胡雪岩这种想法还是让王伯良颇为感动的,毕竟现在有很多不明内情的人都认为李鸿章面对的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无论丁忧与否,名声和实利都要受损,这还是眼前面对所看得见的损失,长远看来老李怎么选都是一个“亏损”的局面。

    现在不说外人,就算盛宣怀这样与李鸿章关系较为亲密的手下也都思量自己未来的出路,李鸿章这条光鲜的大船不过瞬间便成了人人自危的破船。站在这艘船上大脑袋们还有别的出路可寻,像王伯良这样地位低微如虾米偏偏还有三分名声的,这可就不上不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