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八十七章 君臣庙算待运筹(下)  东周末年有战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百八十七章 君臣庙算待运筹(下) (第2/3页)

江堰水利工程,蜀地虽然士地肥沃、物产丰富,却还远未真正成为秦国稳定的粮仓),再说军功授田、令严政行,我赵国也是如此作的,怎么我赵国军队就敌不过秦军了?莫不是战端未开,平阳君就先怯战了不成?”历史真的改变了。  本不应当出现在此次庙堂秘会之上的虞卿,因为蔺相如的过早去逝进而提前成为了赵国新相,得到了参与军国密谋的资格。

    “你……”本是一番忠直之心,直抒心意,却被牙尖嘴利地虞卿说成了畏敌怯战,赵豹可是气得脸上发青。  嘴唇发抖,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赵豹没得说了,虞卿可就大有说词了:“如果我大赵兼并韩国飞的上党,必然会引来秦军攻伐,此事显而易见,不用臣在这里废话了。  那么摆在眼前的路就只有两条了,占了上党与秦国交恶乃至于交战;放弃上党,任凭秦国得了上党之利,威胁我大赵腹地以至国都邯郸。

    从这方面看来……

    臣以为为了上党一地而与秦国开战是值得的。  上党一失则邯郸不保,邯郸不保则赵国不存――王上。  如果秦国得了上党。  不光是得了数座城邑的小利更可能在将来暴发的秦赵大战中占得先手与地利。

    先前秦军攻下野王、南阳已经是先发制人,如果我赵国再不后发相制。  只怕是将来就没得机会反手一击了!”

    同样是说得上党之利,虞卿可要比志大才疏的平原君赵胜说得条理清析得多了,直说得赵豹都收起了青色的死人面,认真地听起虞卿地分析。

    “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是否兼并上党本没有可议的,臣以为要紧的是如何才能收上党而不引来秦国兵马,退一步说,如果秦军攻来又有守住上党――现在要谋划这些,那才是当务之急!”见赵豹不语了,虞卿又是一言,誓要把赵收上党之事给做实了。

    原本只是贪图上党之利的赵王丹一听虞卿把上党的得失说成悠关赵国国运一般,不由得深吸一口凉气,让先前被利益诱昏了的头脑冷静下来。

    “爱卿以为我赵国当如何以对?”赵王丹急切地问道。

    “首先是一个字,拖!”虞卿回应道:“正如平阳君先前之说,我赵国兵马虽强,可眼下还不是因连连获胜而士气如鸿地秦军的对手。  当然,世人皆知‘秦人尚武,以利诱之;赵人尚武,天性使然’,我赵军所差秦军的不是那一点子士气,而正是平阳君所言粮秣运输之事――排兵部阵的本事臣自然是不如朝中老将廉颇,也不及在外用兵的马服君……可也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  ”

    一说到赵括,虞卿便又是生出了一丝酸溜溜的味儿,不过眼前正是他施展才能留名史册的大好时机,知道孰轻孰重的他也只好放下私人恩怨,摆正了心态继续分析献策道:“臣虽不是兵家武将,可就臣所知,上党一带多是山地丘壑,粮秣运输不便,而秦又占了野王一带的运粮漕河,我赵国运粮济军就更是问题。  肚子里没有吃食,这仗也就打不下去。  所以臣下以为君上当先派出一员德高望重之臣去收服上党土地军民,对上党军民加以犒赏,以安其心。  之后立即派出一员得力干将,发兵十万计以助上党军民拒秦。

    再然后就是趁着秦军与我军僵持不下地时机,赶快收了早熟地夏粮,再加上各地库中余粮一起运到上党。  以期待长拒秦军。

    君上,秦军是远征出战,时间一长了定是将士思想,粮草周济不畅,兵心浮动不可久战,于是只好就此罢兵――如此,我军只要据守少战。  便可胜过秦军!”

    虞卿到底还是个文士,把关乎国家兴衰地战争之事想得太过简单。  太过理想化。  他地计想很是周到,只是有个大前提――上党一战只限制于秦国与赵国争夺上党一地,是一场局部性的战争,而非如历史上所发生的把秦赵两国拖入举国之战,又将楚等国军队搅入战争的大乱战。

    虞卿认为赵国为上党与秦国一战只会是动用十来万军队的“小阵仗”也不是没有道理――这百十来年,秦国与山东之国交战所用兵马就没有上过三十万人――这个兵力动员数字还不到秦国举国可用之兵的一半。  再说作为一个出色地政客,虞卿早就从来自各方面的情报中判断出秦国对东方列国地争战顺序是先韩后赵。  秦国不太可能跃过韩国,与实力不俗的赵国直接较量。

    于是虞卿惯性的、一相情愿的判断秦国又是在蚕食韩国,而非与赵国发生正面冲突,要是赵国硬要占下上党,秦国也只好咽下这一口气,继续按自己的既定步子走。

    如果战事的发展真依虞卿的设想而发展,那么秦赵之间地战略大决战便不会发生――可是他却忘记计算如果事情不按他的设想走又会怎么样,赵国又要拿出样的对策来应对将来的变局。

    “我先前说过了。  秦国以军功授爵班田,激励秦人勇武好战,所以战场上秦国兵士往往是明知死地而进,因为死地也是他们斩杀敌兵,获取敌首以记功的好地方。  而秦军伯长以上便总一伯之兵的斩首数为功,所以才在战场上才会出现秦国兵阵乱于他的兵阵的情况――伯长、都尉们都为了得到军功而不顾及主将之命。  而进功最容易得到敌首地敌兵阵线……

    由小而知大,依着世人贪图利益的性子,凭着秦人好斗的性情,难道秦国主将不会为了斩首过万的大功而竭力与我新派上党之军苦战下去?如此推断……如果秦军死咬上党不放,与我军硬熬下去……不知虞卿又作如何打算?”虞卿没有想到的东西还是被担忧国事的赵豹想到了。

    “那就再增兵,把马服君地人马也收回来对付秦军――前些天马服君不是报来,匈奴内乱,他又与东胡同盟,可以展开手足与匈奴一战了吗?”无错不跳字。赵胜轻轻挥舞着单拳,把征战之事说得像吃饭喝酒一样轻松自在。  还真是颇又大将名相之风。

    只是他这番动静不过是学学别家名士的样子。  图有其表罢,他的心中全然没有考虑到赵国可以把远在北方边郡征伐匈奴的大军抽调回国。  秦国就不能点集国中公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