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章 导游人员与导游服务(9)  重生在港小小巡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0章 导游人员与导游服务(9) (第1/3页)

    1.提高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指审美主体在选择审美活动的方式和审美对象的价值、品格、特色时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喜好,每个大并不一定意识到自己的需要、能力,但是都有各自的情趣,在这种趣味驱使和指引下选择他所喜欢的活动方式,选择他感兴趣的对象。有的人喜欢观赏性的审美活动方式,有的人更热衷于自娱性的方式。同是观赏,有人喜欢绘画,有人喜欢雕塑,同是自我娱乐活动,有的喜欢歌舞,有的喜欢书画,即使是欣赏某一种艺术,参与某一种活动,也有千差万别的趣味表现出来。审美情趣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导游人员应从实际工作的要求出发,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学习相关美学的知识,培养鉴赏能力,以备不时之需。

    2.注意研究旅游者审美需求和审美心理。由于审美个性的差异,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言而喻,要使旅游者得到审美满足,导游人员有必要根据团队的构成与线路的安排,事先分析团队的主要审美趋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工作,以获得良好的旅游审美效果。

    一般来讲,导游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选择旅游观赏的重点。例如对于游三峡的自然审美型旅游者,应以巫峡为主要对象,在讲解中多提供有关巫峡的审美信息,以便在旅游者的审美心理中构成注意焦点,激起他们的审美想象与期待心理,最终使其在亲临其境的直接观照中,获得深切的审美感受,留下突出的审美意象。对于生活审美型的“美食之旅”,应遵守突出重点的原则,每次宴席,要以风格独特的拼盘和名菜为讲解对象,从色、香、昧、形、意等方面向旅游者讲述中国烹饪艺术的基本特征,使其在一饱口福,享受生理快感的同时,也能获得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愉悦。事实证明,选择观赏重点是符合一般旅游者审美活动规律的。

    人的审美习惯是其审美个性与原有的审美经验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审美习惯通常会有意无意地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评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审美行为。旅游者由于生活阅历、文化修养、职业、年龄、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其审美习惯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如就职业而言,文学、艺术人员习惯于寻求旅游地点的文化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美食家则热衷于品尝美味佳肴。从年龄分析,青年男子习惯于追新猎奇、探险,寻觅激烈之美;青年少女则喜好寻找享受各种风格的服饰美与色彩缤纷的形式美;老年人则惯于透过人际关系来观察体验人情美与伦理美。因此,导游入员要对客源、国或地区的政治、民风、文化、艺术、兴趣、爱好或审美观念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在导游过程中,仔细观察、辨别旅游者的固有审美习惯,有意识地安排游览项目。另外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旅游者在评判和审视旅游所在地的人文景观时,习惯从本民族的文化意识出发,如中国画讲究意境,呈现出画、诗、书法、金石的综合美,而西方旅游者习惯于欣赏油画,不一定能感受到中国画的美,因而不可能在观赏中国画时获得美的享受,这时导游人员有责任帮助旅游者在观赏时感觉、领悟、理解其中的奥妙、内在的美。因此,导游人员要深刻认识民族文化遗产,使旅游者了解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同时分析旅游者所在国(地区)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因势利导,借题发挥,灵活掌握,帮助旅游者缩短或超越社会文化距离。使其从熟悉的事物出发,凭借固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去认识和度量旅游地景观的审美价值。

    3.灵活使用观景方法。对同一景物观赏后,不同旅游者可能因为受到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情绪状态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美的感受。此外,观景的方式方法不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导游人员既要根据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和时空条件做生动的导游讲解,也要帮助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去欣赏不同的景观,只有这样,旅游者才能感到美的存在,导游活动才可能获得成功。根据具体的景观及时空条件选择动态观赏或静态观赏,“动”、“静”结合,努力使旅游者在动之以情、情景交融中最大限度地享受美。同时由于观赏角度和观赏距离是两个不可缺少的观景因素,导游人员应非常熟悉景点的情况,带领旅游者从最佳距离、最佳角度,以最佳方法去观赏风景。如在黄山半山寺望天都峰山腰,有堆巧石状似公鸡,头朝天门,展翅欲啼,人称“金鸡叫天门”,但到了龙蟠坡,观看同一堆石头,看到的则是似五位老翁在携杖登险峰,构成了“五老上天都”的美景。这正是由于观赏角度不同造就的不同景观。除了注意景观的自然条件之外,导游人员还要及时调节观赏节奏,根据旅行团的实际情况,劳逸结合,安排有弹性的活动日程,努力使旅游者在轻松自然的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美的享受。同时旅游者在看到美丽的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