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导游人员与导游服务(9) (第2/3页)
景时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导游人员在讲解的同时,也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旅游者去凝思遐想,去领略、感悟景观之美,促使他们与景观产生感情交流,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会取得更好的审美效果。
由上可知,导游人员应从旅游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力争使观赏节奏、角色、距离、状态适合旅游者的生理负荷,心理动态和审美情趣,安排好旅游行程,让旅游者感到轻松自如,才能获得旅游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五)语言和非语言
沟通素质导游人员是运用语言向旅游者服务的,通过语言,导游人员向旅游者传递信息。导游人员讲解得好与不好效果如何,主要依据旅游者是否对于讲解内容有所理解。导游是否有很强的沟通能力,直接决定了旅途的顺利进行。在旅游活动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旅行中导游人员,与旅游者发生矛盾,并非导游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负责,而是由于没有处理好语言交际中固有的矛盾所致。因此要求导游人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而正确、优美、得体的语言表达素质对提高导游服务质量至关重要。此外,导游人员还可以通过动作、眼神等非语言方式传递信息、与;旅行者进行沟通。
1.导游人员的语言素质。熟练掌握并选用语言是导游人员的基本功之一。通过导游讲解,使旅游者感到旅游生活妙趣横生,留下经久难忘的深刻印象,导游人员正确使用导游语言,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锻炼、提高:
(1)语言的正确性。正确性主要指导游人员在讲解时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内容准确无误、逻辑性强,这是导游人员语言科学性的具体表现。通过导游活动,导游人员向旅游者传播文化,传递审美信息。在这一活动中,“正确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求导游人员在宣传、讲解咐,在回答问题时必须正确无误。而且导游人员的语言科学性越强,就越能吸引旅游者的注意,越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导游人员也会受到更多的尊敬。而一个好的导游人员总是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质量,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使用语言的水平。
导游语言正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导游讲解的内容必须有根有据、正确无误,切忌胡编乱造,张冠李戴。这一点是导游人员自身知识水平决定的。即使是神话传说也要有本源,而且与游览景点有紧密联系;②语言腔调、语法、用词造句正确,外语导游人员要避免家乡口音和汉语语法的影响;③敬语和谦语有助于传达友谊和感情,但应注意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习惯,也要适合自己的身份。东西方的成语、谚语、名人名言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使导游人员讲解的品位有所提高,如果导游人员谈吐高雅大方,会使旅游者产生好感,但是要注意语言正确、完整、恰到好处,使用但语时要谨慎,一定要了解其正确意义及使用场合。
(2)语言的清楚性。导游人员语言的清楚性与话言的正确性是分不开的,只有正确地使用语言,才能清楚地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语言的清楚性要求词语简洁明了,用词得当,表达思想内容时做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对于文物古迹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及特征必须交代清楚。由于导游人员使用的是口语,因此还要使用常用而形象的语句,通俗易懂的语言,切忌使用歧义词和生解的词语,冗长的书面语。每一种语言的专业用语往往较生僻,导游人员尽量要用日常用语来替代,如“日暑”在英语中是clepsydra,通常可以用sund1al来代替,“高血压”的专业词汇是hypertens1on,但可以用h1ghbloodpressure来表述。
(3)语言的生动性。要正确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正确使用语言就可以达到。但是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导游语言可以使旅游者感到轻松、愉快,享受到美。语言的生动性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内容,还要考虑表达方式。导游人员要用有活力的语言创造意境,打动旅游者的心弦,引起旅游者的共鸣。“看景不如听景”讲的就是导游人员语言生动对景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导游人员要不断磨炼,不断使自己的语言形象而传神,而且要有一定的幽默感。众所周知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经过他反复推敲,改换了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形象而传神的字。导游人员生动、妙趣横生的语言,不仅可以起以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还会影响到旅游者的心情和情绪。语言生动、得体、幽默,可以使旅游者游兴大增,兴高采烈。相反,如果其语言干巴乏味或者说话不当,不仅会使讲解的内容单调元昧,而且会使旅游者兴趣索然。因此,导游人员在讲解时要注意在充分掌握资料的情况下注意趣味性,努力使情景与语言交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